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白银市

从过年习俗看会宁的变化

时间:2022-03-01 15:23:0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从过年习俗看会宁的变化

高启洪

会宁是甘肃省有名的状元县,自古就崇文重教。而崇文重教的传统使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比如过年习俗。

说起过年习俗,会宁人总说太“土”,但谁都舍不得丢弃,因为他们认为“土”得淳朴,“土”得有人情味。

会宁人有个俗语叫“上正下腊月”。意思是,从腊月下半月开始到正月上半月,这段时间都是“年”。但会宁人又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事实上,会宁人的“年”从“腊月八”开始

“腊月八”的习俗是“腊八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宁人家里穷,那时候吃“腊八粥”其实就是一顿饭。人们早起将小米熬成稀粥后作为一顿“正餐”全家人一起就去上工,晚上回来再喝几碗面糊糊,算过了腊八节。

现在的“腊八粥”,除了有小米、良谷米、大米等熬的稀粥外,还有粳米、糯米熬的八宝粥。同时,红枣、桃仁、葡萄干、花生米、莲子、桂圆、松仁、山药、百合、枸杞等作为辅料也被放进“腊八粥”,使粥的味道更加香甜可口。

现在的“腊八粥”不再是一顿饭,而是回归到了真正习俗——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后在回师路上饥寒交迫,沿途百姓纷纷送来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后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因为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岳飞遇害以后每逢腊月初八,人们便以吃粥的方式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人们常说,“紧腊月慢正月”,腊月的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中,北方人的“小年”——腊月二十三到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要送灶爷——晚饭过后,在厨房的锅台上放置糖果上献饭,给“灶爷”烧香表,然后取下“灶爷”(农村一般在厨房里供有“灶爷”)的画像,和香表一起焚烧,叩头鸣炮,送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鸣炮一般都是把成串的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放,有几声响就可以了剩下的还要留着过年。而现在鸣炮,人们将成捆成箱的烟花爆竹点燃,随着“啪啪”声响起,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升入天空,天空立马变得光彩夺目。

转眼间到了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会宁人除了贴春联,更重要的事是“接纸”——全家人端着香盘到十字路口或门外合适的地方焚香烧表,祈请已故三代宗亲回家过年。一番仪式后,“先人”被接进家,在上房的堂桌上陈设灵位、展放家谱、烧香点烛、放炮叩拜。然后,再到厨房的灶台前焚香点烛,放炮叩头,把腊月二十三送上天的“灶爷”请回来。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会宁人称“扁食”)。据说,

大年三十吃饺子主要是因为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同时,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包饺子主要是素馅,多为白菜馅或白菜粉条馅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在素馅里加一点,这在当时就是让人眼馋的肉馅了,好吃得不得了。现在的饺子馅可是五花八门,除了用白菜、萝卜、芹菜、茴香、韭菜、韭黄以及大肉、牛羊肉等食材单独作馅外,还可以让食材与食材间相互掺和、混合作馅,种类繁多,味道各有不同。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上房的炕上,一边看视春节联欢晩会,一边吃糖果点心,边看边聊,这叫“坐夜”。

“坐夜”的时候,大人们会给孩子散“年钱”(压岁钱)。“年钱”有多有少,多则百元或数百元,少也有50元、20元、10元的孩子们基本不在乎少,只要“散”便全收下。当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时候的“年钱”最多就是一角“散” 分地“散”也是常事

“坐夜”是很热闹的。平时,一家人很难坐在一起,特别是常年在外、一年到头难得回家的儿女孙辈,就等着在这个时候和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老人说,年龄越大,越珍惜这个机会。

大约10点将过,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开始放炮了。

现在放炮可不是过去意义上放鞭炮、二踢脚这样的炮,而是点燃一排排、一箱箱震耳欲聋、五彩缤纷的烟花爆竹。随着一簇簇光彩夺目的烟花腾空而起,宛如在黑色的幕布上释放出华丽的翡翠流苏,天空瞬间万紫千红。那烟花不甘示弱地在夜空中绚烂,千姿百态地穿过无边的黑暗,让人眼花缭乱,让农村也有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致

这样的盛况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有人估算过,仅大年三十,会宁县燃放烟花爆竹的费用不少于200万元,再加上小年、元宵全县一个“年”燃放掉的烟花爆竹至少300万元以上。

“过个年就放300万元的爆竹,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过上了好日子的老人既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光景”、又觉得有些浪费。

坐罢夜,就到正月初一。天还没有亮,男人们就开始去方神庙里烧香,有的甚至赶在半夜时分去烧早香,以求来年神灵保佑。

天亮后,一家人会早早起床吃早饭。这天的早饭一般都是猪骨头(排骨)、肉丸子之的肉菜。据说,这也是一种习俗意为这顿饭吃饱吃好,接下来一整年都不会挨饿

吃过饭,一家人就要出去“迎喜神”。会宁人把“迎喜神”叫“出新”。

“出新”是会宁农村最热闹的民俗之一,全村人都走出家门,像开大会一样聚集到一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红着绿,喜气洋洋。一些刚娶进门的媳妇或多年不见的游子,更要出来和大家见个面,一来相互认识并互致问候,二来图个吉利。

过去,“出新”的时候人们会把牲畜赶岀来披红带绿,祈求“六畜兴旺”。现在,牲畜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机动车。有人说,会宁农村的“出新”“车展”。在这个特别的“车展”上,有颜色乖巧、秀气的轿车,也有品牌霸气威的越野,更有时髦大气的房车。而穿着靓丽的大姑娘、小媳妇,则自然成了人们眼中的“模特”,不加掩饰地绽放着青春气息时代气息共同的美。

……

这就是一年年在变化的、会宁人的过年习俗

一位不善言辞的老者一语中的:“红色会宁,今非昔比。”话语不多,寓意深刻。

近年来,会宁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发展战略会宁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择优发展养殖业,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据会宁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会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806.65是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倍。

或许总有终不似、少年游的感慨,但一幕幕记忆,如同摩崖石刻般雕绘着我心中永恒的乡愁,而后的一代又一代,也将在更新的习俗中,生发着他们的会宁。

通讯地址: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声报社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