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白银市

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会宁县产业扶贫工作扫描

时间:2020-04-09 18:10:48来源:中国网编辑:赵小春点击:

四月的会宁,满山杏花有序开,处处大棚暖人心,户户牛羊满圈跑,富民花开别样红。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会宁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按照“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

据县扶贫办主要负责人介绍,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县130个贫困村共有3.7万户16万人依托产业脱贫,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99.97元,同比增长9.92%。

关键: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会宁具有发展养殖得天独厚的饲草优势。

走进会宁县羊肉精深加工中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格外引人注目,据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带来了最新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旨在通过羊肉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倒逼传统养植业向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会宁县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保险”全产业链扶贫模式,中天羊业是该模式下县上引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公司采用“20+1”(20只基础母羊配1只种公羊)的引种模式和“2+1+0.4”(贫困户贷款2万元、扶贫资金配股1万元、贫困户自筹0.4万元)的筹资模式,在大沟等8个湖羊养殖示范乡镇共引进投放优质湖羊2.1万只,涉及贫困户1000余户,带动贫困户新引进基础母羊6万只,并与县内14家肉羊养殖合作社和散养户达成育肥合作协议。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如何让富民产业效益最优化,是会宁县一直在探索的命题。会宁的做法是——积极打造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2家,特别是在中天羊业、北京雄特的强势带动下,全县1350家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7.3万户农户走上了富裕的路子。

根本:扶贫车间和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

自从摘掉了贫困户帽子,会宁县杨崖集镇村民李明山干起活来浑身带劲儿。在杨崖集中药材扶贫车间里,他仔细地晾晒着黄芪切片,这些地道的药材,是当地群众脱贫的依靠。以前靠天吃饭的李明山虽然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有十多年,当时由于技术掌握不够,加之销路不畅,种植规模少,日子过得清贫,在扶贫车间的示范引领和组织带动下,现在种植面积达到35亩,他还在扶贫车间里务工,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李明山高兴地说:“每天能挣100多元,年底收了药材卖了钱,按照入股协议还有利润分红,加之药材收入好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提升‘会宁黄芪’‘会宁党参’品牌,杨崖集镇采用土地入股、高产分红、劳务酬金、政策奖励组合‘三变改革’配套模式,先后在杨集村等五个深度贫困村组织种植中药材4200亩,带动全镇农户725户,直接经济效益达840万元,像李明山一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镇上负责人告诉我们。

按照同样的工作思路,会宁县在做实做大41个扶贫车间的基础上,组织全县8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5万余户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占全县贫困农户的比例达到40%。同时各扶贫车间和专业合作社加大技术服务和组织培训力度,充分吸纳贫困农户就业务工。据统计,全县就近就业岗位500多个,吸纳劳动力就业近3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500人。

保障:奖补政策的全面落实

发展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是稳定脱贫的重中之重;政策奖补,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源泉。

在韩家集镇谷地场村,村民黄彦军忙的不亦乐乎。黄彦军说:“今年我准备种植15亩地全膜玉米、6亩全黑膜马铃薯,现在膜都铺好了,就等着下种了。同时种一二十亩的苜蓿,我也为养殖增加一些饲料,降低一下养羊的成本。”除了种植之外,在扶贫奖补政策的激励下,黄彦军从最开始的一只小羊羔到现在存栏量21只,享受了10只羊的奖励政策,大概40只的年产羔量每年都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超过两万元的收入,为一家人的稳定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确保贫困农户稳定脱贫,会宁县根据省上到户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出台了贫困村产业覆盖达标奖励政策和贫困户产业达标补助政策,政策涵盖贫困户全膜种植、良种基础母牛(羊)引进、塑料大棚、中药材种植等多个方面。

据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按照“1+N”富民产业覆盖达标要求,会宁县全面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全县38793户贫困户中依托产业达标3.7万户,占贫困户的93%,其中肉牛6218户、肉羊9722户、塑料大棚蔬菜5266户、中药材2854户,共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5.5亿元,通过到户产业奖补资金的支持,引进安格斯基础母牛6286头、引进湖羊24379只、在16个乡镇覆盖建设4万座塑料大棚,全县贫困户产业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牛羊养殖数量和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长,肉牛、肉羊、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三大增收产业。

核心: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四月的会宁,到处呈现出端“产业饭”、摘“贫困帽”、走“小康路”的蓬勃景象。

春分有雨农家忙,走进丁家沟镇,潮湿的空气中春之气息已在田野间荡漾开来,农民朋友们已经开始忙活一年中的第一个农时,春耕、备耕,成为当下田野里的主旋律。

何余是丁家沟镇梁庄村村民,在“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下,他不仅耕种着50亩地,还养着40头牛。去年冬天他已经完成了13亩地的冬小麦种植,由于饲草需求量大,今年春天,他还准备完成15亩全膜玉米和10余亩紫花苜蓿的耕种任务。

产业扶贫核心是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实现长足发展。

今年以来,该县坚持把“紧盯达标不放松,确保效益增收入”作为稳定脱贫的总攻要求,产业重点由抓达标向抓效益全面转换,全面开展产业覆盖达标效益提升行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群众进入市场的话语权,确保产业发展一户、达标收益一户、增收脱贫一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面对采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激动地说:“目前已实现产业已脱贫户户均增收达到2万元以上的增效目标、产业未脱贫户户均增收达到2万元的增效目标,全县2019年退出的69个贫困村,每个村都种植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每个村至少有2项以上主导种养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种增收产业增加农户收入”。(金树栋 赵彦功)来源:中国网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