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陇南市

武都:张坝古村之前世今生

时间:2021-09-28 22:22:01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中国甘肃在线武都讯(通讯员 赵振 陈鹏飞)一块块石板砌成的山路,曲折蜿蜒,从大团鱼河边一直通向古老的村庄,木架结构的老屋、块石堆砌的房基、粘土碎石构筑的墙体、青瓦铺盖的屋顶,院子错落有致,花草树木茂盛,果树遍布全村。

nEO_IMG_图片3.jpg

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充满着浓郁的田园气息流传着古老的民间故事犹如世外桃源这里是令人向往的一块宝地充满了诗情画意。

nEO_IMG_图片4.jpg

从上空俯看,张坝村的房屋,形成了一个吉祥的汉字“寿”。自然天成,耐人寻味,充满了传奇和遐想。追求幸福与美好,是张坝村人们永恒的梦想,深入血脉,日月同行。

张坝古村落,地处西秦岭与蜀川之间,隶属武都区琵琶镇管辖。境内沟壑纵横,河谷通达,气候温润,林密草盛。

千百年来,张坝人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传统的农耕生活、浓郁的田园气息、古老的民风民俗,静静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

张坝古村不仅是陇南地区典型的乡土聚落,也是甘肃省聚落形态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古村落建筑群之一。

nEO_IMG_图片5.jpg

村子周围山形皱褶起伏,村落平缓,山上土层较厚,适宜植物生长与农作物种植。村子背山面水,坐西朝东,于山腰处沿等高线纵向布置,由沟谷分为南北两段。

村前有“大团鱼河” 流过,村民曾靠小桥与对岸相接,现存一颗千年菩提树守望着古老的观音庙。古廊桥、铁匠铺、民俗馆、28户旧民居是守望乡愁,再现传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游客接待中心、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产业馆是略缩陇南优秀传统特色民居和地域特色产业的展示地;整村是甘肃省完整保留的最具有完整形态的古村落。

nEO_IMG_图片6.jpg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过阴平,经秋坪寺,天雨阻行,暂住此地。一日,登山拜佛,观其岷山,形若琵琶,故改“秋坪寺”为“琵琶寺”。至此,琵琶寺之名一直延用至今,琵琶镇也因此而得名。琵琶本地及张坝居民倾囊为蜀汉大军提供粮草给养,姜维感其民风淳朴,遂拨军费,供其修缮家园。古村后有一石头寨,曾发现有羌族人遗留的石刻……

nEO_IMG_图片7.jpg

村中先祖乃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时,从湖北麻城、孝感等地迁徙于此。最初共人家八户,五十二人定居此地。观此地依山傍水,河谷通达,宜耕宜渔,便修筑屋舍、开荒坑田、修建寺庙,繁衍后代。

nEO_IMG_图片8.jpg

到了明中期,张坝村最早移民族长张承祖,从军途中由江南带来的一棵小菩提树苗,现已长成根深叶茂、盘枝错节的大树,任700多年寒来暑往、云淡风轻。 至今菩提树高达三丈之余,仲夏花开,香溢四野。现在,这棵菩提树已成了张坝村人精神源头。

nEO_IMG_图片9.jpg

据记载, 嘉庆年间,张仪后裔张朝虎(绰号贼王爷)、张朝祥二人胆识过人。张朝虎弱冠之年孤身出门,东入少林,西进西藏,历时八年练就了一副好武艺、精医术。偶偷盗于达显宦官之家,劫富济贫,救死扶伤,造福百姓,深受敬重。其后裔张朝祥弱冠后为人豪爽友善,被委任官吏,为官刚正、不徇私情、为民做主。随后,组织民众请风水师择新址,起名“杨土坝”,乃张坝古村前身。

nEO_IMG_图片10.jpg

张坝村民居是典型的陇南木架子房原型,四合院建筑结构,多依山而建,既拥有北方建筑的恢宏高大,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院落布局合理。

现存的28户老旧宅院,纵向分布于大团鱼河东岸二级台地和坡地上,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一代代的村民在这里守望相助,继续建设美丽家园。

房屋为上下两层,正房三到五间,厢房、厨房、杂物房各具功用,中间院子的两边是台阶,院门位于一侧;房基是就地取材的石头,上面是黏土与碎石夯实的土墙,防寒保暖;房架全是山上的木头,耐用结实;房上一色的青瓦也是村上的小砖窑烧制,让整个村落散发着素朴之美。

古村的居民建筑的独特之处就是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梁架,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就是“墙倒屋不塌”,极大地减轻了地震等外力对房屋的危害。

在这些房子中,木雕和石雕丰富厚重,极具审美意趣。木雕多用于门窗隔扇、二层栏杆,窗格多用棋盘、龟背锦等图案,个别有如意格并配鸟兽花卉或什锦嵌花,相隔而望,含蓄清秀;雕则多用于台阶柱础,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方寸之间尽显优秀传统文化之厚重。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