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农牧频道 > 专家人才

全国第一届牡丹芍药产业联盟大会暨专家高峰论坛论文选登--科学推进牡丹芍药产业 走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1-05-22 15:54:31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全国第一届牡丹芍药产业联盟大会暨专家高峰论坛论文选登

科学推进牡丹芍药产业 走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甘肃省临夏州科学技术协会组宣部部长 曹满祥

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牡丹和芍药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花卉。“牡丹随处有,胜绝在河州”,临夏是中国牡丹的传统栽培区,更是紫斑牡丹的核心栽培区。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显明紫斑而得名,其基本花色有红、白、紫、黄等多种,树冠高达两米,花大盈尺,端庄妩媚,花香袭人,色泽艳丽,一簇簇如花伞撑开,一朵朵似彩云追月。“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写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刻牡丹、摄牡丹、吃牡丹”多种方式发力,牡丹产业促进了临夏经济发展,临夏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牡丹产业的不断壮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一、牡丹文化引领临夏旅游发展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临夏充分发挥牡丹文化与花儿文化、旅游文化、砖雕文化相融合的优势,努力把5月河州牡丹文化月打造成文化旅游的盛宴、人民大众的节日、共商合作的平台,打响叫亮“花儿临夏”旅游品牌。邀请省外、省内各大媒体记者用手中的笔墨镜头,浓墨重彩的向外界宣传推介临夏,让更多的人走进临夏、了解临夏、记住临夏,并依托节会平台,做大做强文旅首位产业,叫响河州牡丹品牌,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展示新时代“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化旅游品牌新形象,促进文旅产业与商贸、体育、教育、农业、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临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逐步形成

统筹各方资源,挖掘延伸牡丹产业链是临夏近年来持续重点支持的产业,各级政府扶持一大批企业推广宣传牡丹文化、发展牡丹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渐建立规范、科学的产业发展体系。科研院所、牡丹研究会等机构不断深入开展紫斑牡丹研究,加强紫斑牡丹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培养紫斑牡丹人才,通过召开学术交流、论坛,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促进紫斑牡丹产业健康发展,指导紫斑牡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打造临夏紫斑牡丹牡丹品牌。同时,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芍药产业,形成互补优势,并切实发挥牡丹芍药产业在脱贫致富及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助推临夏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临夏牡丹芍药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开拓创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逐步提高临夏牡丹产业化发展的广度和高度,扩大芍药产业覆盖面。保持与时俱进,让思想和观念跟得上产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临夏州委 临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好政府给予牡丹花卉产业的优势政策,完善建立行业协会,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河州牡丹品牌。

(二)准确定位,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摸清临夏牡丹、芍药现状,组织专业人员对紫斑牡丹专用品种和芍药的搜集与研究。发展以苗木为主的种植业,以观赏价值为主的旅游业,以牡丹芍药深加工为主的药品、保健品及食品加工业,以发挥牡丹文化为主的牡丹文化产业等等,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助推乡村振兴,让牡丹产业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综合推进,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将牡丹芍药产业延伸到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旅游观光、生态保护、工艺美术等行业,通过“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写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刻牡丹、摄牡丹、吃牡丹”,融入各行各业,同时重视牡丹芍药花卉的生态效益,让牡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开路先锋,绿化美化的生力军,富农兴州的排头兵。

(四)优势互补,坚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紫斑牡丹、芍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对我州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牡丹、芍药等花卉适合在瘠薄土地上种植,对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带动就业以及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牡丹根系发达,且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增氧、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牡丹全身是宝,根皮可生产中药丹皮,花、蕾、芽可制作保健茶,油用牡丹的籽实可萃取油料,剩余饼粕可转化为饲料或用于食用菌培养。可见牡丹极具产业化潜力,综合效益显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牡丹芍药产业循环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紫斑、牡丹芍药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一产跟种植农户签订种植协议,保证农户收益和研发原材料供给;二产深入牡丹芍药系列产品生产加工,与知名科技院校展开合作,为牡丹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赋能,推动牡丹芍药产业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三产销售与服务,紫斑牡丹、芍药旗舰店的落地,让紫斑牡丹、芍药产品走出临夏,走向全国,为促进临夏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