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陇南市

以踏石留痕的精神让隆兴文化兴隆

时间:2021-09-08 00:18:45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中国甘肃在线武都讯(通讯员王治 吴亚)隆兴,因宋代名将宗泽,在状若卧龙的小山岗上建龙兴寺称作龙兴,后为表示兴隆之意改为隆兴。是一片写满传奇的故土,是铺满文化底蕴的净土,更是精神流传的热土。

nEO_IMG_图片4.jpg

193691日,红二方面军主力集结哈达铺,制定了东出陇南的“成徽两康”战役计划。911日战役行动开始,红二方面军右路纵队经宕昌南阳,礼县白河、雷坝、山峪,武都隆兴、鱼龙、甘泉、佛崖,康县望关、长坝、大南峪,徽县栗川等地,透过敌人封锁线,攻克康县威逼略阳,后北进徽县。仅以10天的时间,行程700余里,胜利完成“成徽两康”战役计划。据考证,红二方面军先后有两支部队经隆兴杨家沟村转战,留下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成为工农红军过境武都红色佳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隆兴红色基因流传打下了基础。

nEO_IMG_图片5.jpg

19499月,武都籍地下党员龙一飞打入国民党119,在隆兴谈家坝成立国民党驻武都119224师直属游击大队,成为武都地下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部队,游击大队为策动119师起义、武都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隐藏在隆兴民间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红色文化,以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隆兴建设者和广大群众永远的旗帜。

白露窑,位于隆兴镇杨家沟村,其烧制历史已有百年,其产品销售覆盖周边邻地,远至礼县、西和、成县等地区。“四月八赶赛”原为隆兴人民祭祀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日子,后因时代变迁、逐渐演变成商业集散、文化交流的盛会。白露窑土陶罐因物超所值、口碑载道、使用广泛在“赶赛”会上广受欢迎,一直见证着隆兴经济文化的变迁。“夹驴石”是当地百姓形容道路窄,驴因退短而无法通过的“戏说”,而白露窑陶罐的畅销让“夹驴石”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传说。“宣统己酉年间冬修路.....”,石壁上依稀可见的镌刻见证着白露窑久经变迁的历史。

nEO_IMG_图片6.jpg

选含有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的粘土,经泥摔打、黏合、揉搓料处理、 成型、 干燥和焙烧而制成的土陶罐,其罐壁厚薄均匀、形态圆滑饱满,可做欣赏用的艺术品,也可以做家用器具。“喝茶用的茶罐子,厨房用的酸菜缸缸子、婆娘挑水的罐罐子、还有老汉炕边的尿罐子”。“瓦罐炖肉肉更烂、瓦罐煮面面更长、摆在桌上显档次、饭在里面能增香、七碟八碗端上炕、无论多少全吃光”。“好比王母娘娘蟠桃宴、赛过太上老君的灵仙丹、四海八荒神仙来拜访、最爱喝白露窑的瓦罐汤”。无独有偶,在距离白露窑3公里处,有“鲁班脚印”(或叫踏石留痕)、“鲁班掌油灯”的景观,虽无据可查,但这都是隆兴人民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美好愿景,实际上也是对“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和实践的真实写照。

起源于武都隆兴、鱼龙等地,以跳、摇、扭、摆为动作特点,以宣扬仁义道德、教化育人为导向的民间把式舞,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随意演唱升华为舞台上的“敷演故事”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地道的武都方言,生动活泼的农耕动作、幽默诙谐的唱词让高山戏独具韵味,自成一派。从《咸阳讨账》、《刘四告状》、《老换少》、《康熙拜师》等传统剧目,到《人老心红》、《夜逃》、《特殊党费》、《我们永远跟党走》创作剧目的不断发展,高山戏始终做到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2008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武都高山戏的发展开拓了更大的舞台。让原生态高山戏成为引领新时代新风尚、体现陇南人民“耕读精神”的名片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切入点。

nEO_IMG_图片7.jpg

揭开尘封的岁月,让“长征精神”再次显现神秘色彩和伟大光芒;发扬“工匠精神”,传承民间技艺,让“隆兴”制造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唱响武都高山戏,让“耕读精神”成为武都最强“style”。是每一个隆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是广大隆兴群众的希望,也新一届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踏石留痕”的精神让隆兴文化“兴隆”,我们永远在路上!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