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兰州市

毕业于1956年 兰州一中那些烙着时代印记的青春可还在?

时间:2016-09-22 11:41:00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杨江峰点击:

毕业于1956年,兰州一中那些烙着时代印记的青春可还在?

校友参观校史馆。

1956届校友和兰州一中师生合影留念。兰州晨报记者 赵鑫远 摄

  每到开学季,无数人就会想起自己青春年少、初入校门的情景。母校、同窗、恩师,伴着时光一起走过。

  在共和国建国初期,刚刚成长起来的一批少年踏入兰州一中的大门。在那个除旧迎新、生机勃勃的年代,新的希望刚刚展开,少年们满怀热情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60年转眼过去,1956年毕业的翩翩少年已是满头白发,他们重返校园,重温美好。那烙着时代印记的青春,愿你我共读。

  当年济济满堂优 峥嵘年华逐上游

  1953年7月,15岁的李思孝从陇南礼县的初中毕业,他和两个同学打算考当时全省最好的中学——兰州一中。7月26日,他们从礼县出发,徒步走到天水后,又辗转坐上了火车,7月31日下午才到兰州一中,赶上了最后的报名时间。

  当时的兰州一中古香古色,一进校门是一个小院,穿过过厅又是小院,过厅两边是校长办公室和校务办公室,小院的东边是主校区。操场边有一排沙枣树,每到5月,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沙枣花香,沁人心脾。

  在兰州一中的三年里,李思孝踏上了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平台。一进入这所中学,他就感受到了良好的学风,每天按时起床,没有人睡懒觉,按时出操锻炼身体,所有学生每天上晚自习,没有人缺席,这样的学风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奠定了一生奋斗的基础。

  老师们各有优点,让学生在时隔60年后还能准确记得他们的名字和课堂上的点滴。教几何的陆法伍老师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几何定理准确无误地告诉学生,徒手画圆,讲课幽默风趣;教语文的宋老师用体验式欣赏的方式讲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教外文的刘静老师说一口标准的俄语,踩着高跟鞋和学生们用俄语对话……

  数学老师张昌绪经常出一个题目让大家讨论怎么解决,同学提出的解法不管错与对,都会鼓励学生“想得很好”。对了,他会说明好在哪里;错了,会说这个想法其实不错,但是疏忽了一处或者误判了哪里。这种教学方式被学生魏庆鼎牢牢记住,并在他任教北京大学时常常采用。

  优秀的老师,培养和引领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都很差,但学生们的学习精神却是惊人的。冬天没有暖气,教室前面有一个火炉,但室温还是很低,放在桌子上的墨水都结了冰。大家的脚冻得有些麻木,但没有人在上课时跺脚,都认真听课。

  最令宋远佞感怀的是学校的图书馆,这在当时学生们的心中就是一座神圣的殿堂,第一次进入图书馆,宋远佞被排列整齐的书架和数量巨大的藏书惊呆了。在这里,宋远佞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大家最喜欢的是《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等画报和杂志,新刊一到,学生都涌到图书馆借书,生怕慢一步就抢不上了。

苏联的文艺作品很受欢迎,李建民去借书时,管理员老师向他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一看书名就笑了:“老师,我不想炼钢。”就选了另一本书。下次又去借书,老师推荐他说:“这不是普通炼钢的书,你拿去看看就知道了”。他又拒绝了,第三次去时,老师仍推荐这本书。他拿回来一看,被书中的青春浪漫、革命情谊深深打动,从此,书中“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成为了他人生的座右铭。

  而这句话,也被李思孝、宋远佞等同学写在笔记里,一直鼓励着他们的青春岁月,在1956年的高考中,李思孝、宋远佞考入了北京大学,李建民考入西北大学,当时整个年级的237名学生,绝大多数都考入了省内外知名高校。

  在当年的高考中,魏庆鼎语文考了93.5分,他写的作文《生活在幸福时代》几乎拿到了满分。这要感谢他中学6年来的三位语文老师,他至今保留的作文本上,还有张裕民老师用端庄的小楷认真写下的订正语句,圈圈点点的细致批注清晰可见。

  魏庆鼎将自己60多年前的作文本全部捐给了兰州一中,时光荏苒,作文本已成为历史,但他希望教风与学风能一直传承下去。

  桃李幸有晴云护 别时少小今白头

  在1956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张立民,他一直架着拐杖上完中学,考入大学。

  张立民7岁时,日本飞机轰炸陕西,妈妈拉着他四处躲避,混乱中他摔伤了右腿,因治疗不及时导致高位截肢。后来,他随着父母来到了兰州。

  1950年,架着双拐的张立民考入了兰州一中。学校的集体活动很多,看着大家在操场上跳舞唱歌、打球运动,张立民羡慕地偷偷掉眼泪。同学和老师得知后,帮助他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们推举他当班上的锻炼小组组长,让他和平常人一样融入到班级生活中。

  早上同学们做早操,体育老师武兴周安排他练双杠、单杠、打吊环,体育课上的活动带他一起参加。他逐渐能在双杠上拿大顶,拄着拐杖打篮球,能单手投篮、反手上篮。打排球更是强项,因为常年拄拐臂力强,跳起来杀球很有威力。王恒北、刘进宝等同学还帮他学骑自行车,他用左脚连蹬带钩地学会了骑自行车……

  学校组织学生们背冰到白塔山植树,张立民也跟去上了山,他越走越累,停下来休息时,看到同学们在路边的雪地上写下大标语:“张拐子,再加一把油,胜利就在前头!”

  高中毕业时,张立民各门功课全优,都是5分,获得了“兰州市三好学生”称号。十几个体育项目除了百米外,全部达标,连跳高也跳了1.25米,拿到了当时的“劳卫制”合格证。1956年高考后,他顺利被西北大学物理系录取。

  2016年8月25日,时隔60年后,张立民再次走进兰州一中,这次,他从讲台下拄着拐杖走上讲台,为“孙子辈”的高一新生讲述自己和同窗们的中学时代。

  书声在耳百年秋 今朝成蹊几代酬

  兰州一中已有114年的办学历史,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才。甘肃最早的留美博士、著名教育家赵元贞,民国时期新疆省主席兼总司令金树仁,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教育主任魏振皆,第一届甘肃省委员会秘书长马廷秀,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先行者张一悟,国务院原副总理杨静仁,甘肃省原副省长陈琦玲,四川原省委书记张学忠等人都毕业于兰州一中。

  在科研学术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甘肃省科学院院长窦新生、厦门大学副校长王小如等中学时代都在兰州一中度过。

  许多家庭的两代、三代人的青春年华都在这里度过。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人邓宗及其三个儿子邓春膏、邓春霖、邓春潮均毕业于兰州一中,邓春膏曾任兰州大学校长。我省著名教育家水梓和他的四个儿子水天同、水天明、水天中、水天达均毕业于兰州一中,水天明的儿子即知名主持人水均益……

  在1956年的这届高三毕业生中,有部分同学大学毕业后又返回了兰州工作,他们的子女也继续上了兰州一中。

  榆中来紫堡乡的刘文彬是当时高三五班的班长,他1949年考入兰州一中,在这里上了7年学。当时他被兰州一中录取后高兴不已。但1950年3月,他得了伤寒,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传染病,不得不休学。他情绪低落,十分消沉。就在回家之前,李成斌校长来探望他,对他说:“你回去抓紧治疗,等你病好了再来,娃娃,我等你回来!”这番话,让刘文彬有了信心,一直记到现在。

  刘文彬返回学校后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体育老师陈文茂带领他们训练、参加比赛。连续三年,学校的篮球队都获得了兰州市中等学校“学生三好杯”篮球赛冠军,奖杯也因此被学校永久保留。

  高三毕业,最终包括他在内的6名同学全部被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录取。毕业后,刘文彬到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他的儿子1985年毕业于兰州一中,考入兰州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孙女2001年毕业于兰州一中,考入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刘文彬的同学、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一家三代也都毕业于兰州一中。裴正学的父亲、我省知名的医学家裴慎于1937年毕业于此,考入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裴正学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只是武山县当时还没有高中,父亲裴慎就教导他要上最好的高中。当时,从武山到兰州没有通火车,交通很不方便,他步行700余里路去兰州一中上学。1956年,裴正学从兰州一中毕业考入了西北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裴正学的小女儿裴新华也于1990年毕业于兰州一中,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曾担任“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一家三代深受兰州一中精神影响。裴正学特意为母校赋诗一首:“书声在耳六十秋,每忆学窗顿消愁,此地精神伴我老,乡情如火小沟头。”(来源:每日甘肃网)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