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新知

甘肃红色旅游

时间:2017-12-12 10:14:14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卓航点击:

  甘肃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甘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还是中国西部最早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也是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甘肃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的最终胜利立下了历史功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红色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国红色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同时也给甘肃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革命遗址。全省现存的革命遗址720处,其中庆阳市最多。15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23处。这些革命遗址、红色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文化元素突出,其中所积淀、包容的道德精神、理想信念、思想情怀堪为宝贵财富。红军会师纪念地会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腊子口战役纪念地、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哈达铺会议纪念地、“岷州会议"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8个景区被纳入了全国重点打造的 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目录。

 

大革命和根据地时期

 

  图为两当兵变纪念馆

图为庆阳华池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图为庆阳市华池县寨子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立,红色文化为陇原大地吹来了革命的新风。工运、农运、青运、妇运蓬勃兴起,甘肃成为支援北伐的战略基地。共产党人组织在甘肃发动武装起义。1932年4月,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发动了两当兵。1934至1935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庆阳市华池县建立了西北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则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根据地红色文化。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形成的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盛产红色文化的摇篮,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大量富有地域特色同时又赋予时代新内容的文艺作品产生,红色文化彰显出永久的生命力。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陇东分区,创作了一大批革命歌曲,其中《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是全国流行的经典歌曲。以华池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刘巧儿",更是家喻户晓的典型艺术形象。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培育出了自强不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廉洁自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政治坚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面向群众、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被概括为南梁精神。革命遗址主要有: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陇南市两当兵变纪念馆,庆阳市正宁县习仲勋旧居,华池县寨子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军委遗址、列宁小学、“刘巧儿"福居,环县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八珠革命纪念馆,合水县太白陕甘红军纪念馆等。

  两当兵变纪念馆位于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两当县,地处甘陕川交界的秦岭山区。1932年4月2日,习仲勋、刘林圃、李特生、吕剑人、许天洁等同志组织和发动震惊陕甘的“两当兵变",就发生在这里。1932年4月1日晚上八九点钟,刘林圃和营党委决定在县城北门外一个马车店内召开营党委扩大会议,全营所有党员干部参加。会上,习仲勋简要向大家介绍了刘林圃,并向大家讲明会议意图。接着刘林圃传达了省委的决定,讲述了全国的革命形势,分析了兵变的有利条件和兵变的重大意义,并对晚上兵变行动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会议决定推举许天洁为兵变总指挥,兵变在午夜12时举行,由许天洁鸣枪为号,各连先将反动连长处决,不是党员的排长下枪带走。1932年4月2日,习仲勋、吕剑人、李特生、许天洁等利用部队换防之机,率领全营200多人(欠该营机枪连)在甘肃两当举行起义,机枪连与起义部队发生了激烈交火,营长王德修逃脱。 1932年4月2日凌晨,200多人的起义部队到达两当县境最北端的太阳寺休整,营党委研究部队整编事宜,刘林圃宣布,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选举许天洁为作战总指挥、支队长(兼三连连长),习仲勋为政委;任命吕剑人为一连连长,高瑞岳为二连连长,左文辉为三连副连长。 正当部队准备向刘志丹率领的部队靠拢、起义部队主要负责人习仲勋、刘林圃等在崔木镇离队外出侦察,部队由许天洁掌握,在向永寿县岳御寺转移准备休整时,不料与当地大土匪王结子遭遇。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部队溃散,兵变失败。失败后,起义领导人许天洁、吕剑人都被抓去坐牢。“两当兵变"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在分化国民党统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势力,扩大红色区域,策应刘志丹开辟陕北苏区的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两当兵变"为中共建设人民军队,改造旧军队,创建和扩大革命武装,提供了丰富经验。“两当兵变"为陇南乃至甘肃地下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两当兵变"唤醒了陇南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红色的火种,锻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即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刘子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1934至1935年,他们在此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1933年11月7日,红军在合水莲花寺进行整编,成立四十二师,进驻南梁,向陇东、陕北等地发展,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南梁一带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使红军摆脱了无处立足的被动局面。1934年2月15日,由师党委主持,在花池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群众大会,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习仲勋任主席,白天章、牛永清任副主席,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迅速开展起来。2至5月,胜利地粉碎了陕甘两省的军阀发动的第一次打规模“围剿"。根据地发展到周边十几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南梁根据地发展到十几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南梁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34年11月7日召开的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苏区最高权力机关—南梁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1935年春,国民党向陕甘苏区发起“围剿",以南梁为中心的的苏区政府根据地军民,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陕甘边与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地域扩大到三十多个县,成为全国唯一没有丢失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稳固的落脚点。为了纪念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1986年,建起了“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址就是当年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馆内陈设的“南梁政府"时期的革命文物、图片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等。高达十余米的古典式城门楼,正中书“南梁革命馆",正面有4根醒目的朱红雕栏,门楼上是两层歇山顶建筑。进入城门便是当年开过会的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34米高的烈士纪念塔,象征南梁政府建立于1934年。塔后是革命文物展览室,装饰精美、布局合理、气氛肃穆,里面有刘子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家的珍贵遗物和事迹介绍,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红军长征时期
图为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地胜利景园

图为甘南州迭部县拉子口战役遗址

图为张掖市高台县西路军烈士陵园

  红军长征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亮点,在甘肃更是得到了集中体现。 有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四大聚焦点“(出发点瑞金、转转点遵义、汇合点会宁、落脚点延安)之一,红军实现大会师、长征胜利河中国革命重心战略大转移的标志地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会宁县;有打开红军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有洒满红军西路军热血的景泰索桥渡口遗址、靖远虎豹口渡口战役遗址、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武威市永丰战役遗址、临泽县倪家营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肃南"红窝山会议“遗址、安西红西路军纪念碑;红军与陕甘边汇合的镇原县三岔红军长征毛泽东宿营地、环县老爷山、被誉为“长征最后一站的"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等众多红军西路军革命遗址。这些长征遗址给予军中艺术家以无尽的灵感和创作动力,以诗歌、漫画、歌曲、标语等形式在甘肃展现的长征文化,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光辉篇章。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路过甘肃时创作的诗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是长征艰苦历程的见证,是长征辉煌历史的总结,是指引前进道路的旗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在甘肃会宁地区实现的,由此形成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统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红西路军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内涵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团结合作,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

  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地位于甘肃省中部,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榆次,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是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1986年红军会师50周年大庆前夕,会宁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会宁联欢会会址"、“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会师门、将帅碑林等五处景点为主体的“会师园"。会师纪念塔:三塔合抱共10层,第11层封顶,高达28.78米,三塔合为一塔,象征三军会师,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会师联欢会会址":原为文庙大成殿,红军当年会师时,在此举行了庆祝红军会师联欢会,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此宣读了中央贺电,现在的文庙大成殿是纪念三大主力会宁会师50周年前夕,在原地基加高1米的基础上,依原貌重新修建的。“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着红军会师期间留下的马灯、铜壶等大量文物,馆内陈列有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留下的革命文物,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件、二级革命文物9件、三级革命文物14件。会师门:原为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42年)的会宁西城门,古称西津门,红军骑兵千里夜袭会宁时,首先攻开此门,打开了胜利之门,为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改称为会师门。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为了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兴建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这里有微缩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将帅碑林:1996年修建了“红军会师将帅碑林",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36幅,上将题词35幅,中将题词75幅,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老红军战士、社会知名人士题词130幅,共300多幅,勒刻成碑,镶嵌成林。

  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位于甘南州南部,地处白龙江上游的甘、川交界处,境内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五彩缤纷的地方民族风情为特色,其人文、自然景观是青藏高原的缩影,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之一。腊子口素有“天险门户"之称,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著名的腊子口战役而名扬天下。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红军由茨日那至岷县,途经腊子口。甘肃军阀鲁大昌早已部署了三个团的兵力,重兵把守天险要道。当时红军左侧有卓尼土司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攻击,有被三面合围的危险。9月14日,毛泽东向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与政委杨成武下达了在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16日,红军组织了15名敢死队,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摧毁敌军在腊子口的主要火力点,全军发起总攻。至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全部占领了天险腊子口,使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红军胜利突破腊子口天险,打开了北上开日的通道。1980年8月21日,在当年激战过的隘口南部,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199年重建,纪念碑西、南两面镌刻着当年主攻队伍政委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

  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宕昌县哈达铺镇,岷山脚下,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坐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米的街道上,这条街道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共有7处: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过的小院“同善社",红一方面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原哈达铺“邮政代办所"等。另有“哈达铺苏维埃政府"、“苏维埃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两处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是甘肃省红军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较为完善的一处故址。馆内现存革命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词手迹,和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题词墨迹116幅。红军长征纪念馆筹建于1878年,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岷县“岷州会议"遗址纪念馆位于定西市西南部岷县十里镇三十里铺村。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两次途经岷县。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四万多人走出川北草原抵达岷县,在岷县休整,期间在三十里铺村葛生德家的四合院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会议纠正了张国焘的“西进计划"错误落线,维护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同时,在三十里铺成立了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和中共甘肃省委,由何长工同志担任甘肃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傅钟担任省委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省建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以此为依托,在县、乡、村建立了34个红色政权,革命火种在这里生根发芽。近年来,岷县对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遗址进行了维修保护,建成了“红军长征三十里铺纪念馆"、“二郎山战斗遗址"、“岷县苏维埃政府"等6个省、市、县级爱国主义及国防教育基地和岷县一中等3所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996年11月,“岷州会议"纪念馆旧址向世人开放,每年有数万人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通渭榜罗镇位于定西市通渭县,因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时召开政治局“榜罗会议"而闻名遐迩。1935年9月23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到达岷县闾井一带。茨日凌晨,部队突然转向西北方向行进,沿岷县红崖、漳县新寺,迅速突破封锁线,出其不意地渡过渭河,27日到达榜罗镇。28日凌晨,中共中央在榜罗小学门前的打麦场上召开了连以上一千多名干部参加的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参加了会议。毛泽东作了形势报告,张闻天、彭德怀、林彪也分别讲话,阐述了北上抗日的重大意义,作了北上行军的动员。这次对中国革命产生了转折性影响的会议,史称“榜罗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并宣布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并使之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榜罗会议彻底改变了红军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9月29日凌晨,陕甘支队挺进通渭县城。榜罗会议纪念馆现藏文物75件,其中国家级文物5件,包括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件,二级革命文物3件。榜罗会议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

  高台县烈士陵园位于高台县县城东南角,坐东向西。高台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秀美的山川景象赢得古往今来游人僧侣、文人墨客即兴赋诗,赞不绝口,为红军西路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等三千多名阵亡将士修建的烈士陵园就在这里。1937年1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同志率领下,英勇奋战,一举攻克高台。红五军指战员从1月12日起,经过八天八夜的苦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高台城失守。红军三千八百余名指战员除个别人突围外,均壮烈牺牲。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也壮烈牺牲。高台烈士陵园坐东向西,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整体规划结构呈“树"型,陵园正门横联为朱德同志亲笔所题“烈士陵园",中幅对联为“碧血丹心雪沃神州照大地,壮志豪情志屹华夏贯长空";进入陵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血战高台"花岗岩群雕,东面为烈士纪念馆;堂内南北两侧,坐落着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两位烈士的汉白玉半身雕像;穿过烈士纪念堂,是红五军阵亡将士墓碑和公墓;烈士纪念亭位于纪念堂左右两侧,左为董振堂烈士纪念亭,右为杨克明烈士纪念亭;陈列馆通过翔实的材料、生动的画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冒着敌人的炮火,历经千难万险,一路向西,最终兵败祁连山的悲壮历程;以及红五军将士攻克高台后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军民团结同仇敌忾、保卫新生政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留下了可歌可泣光辉的一页。高台烈士陵园1957年正式建成,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

 

图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图为华池县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

  图为华池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

  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振奋民族精神、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的甘肃抗战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和立体,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兰州,是抗战文化的一个聚焦点。抗战期间,大批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聚集在兰州,为抗日宣传做工作。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在唤醒民众,开展抗战宣传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主要有:为营救被俘流落红军西路军将士,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华池县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庆城陇东中学史馆;正宁县宫河红一军团政治部驻地旧址等。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设立在国民党统治区兰州的一个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位于兰州市酒泉路互助巷2号,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是1980年依据旧址建立起来的兰州市唯一的革命纪念馆。这是一座普通的旧式四合院,院内房屋建筑均为木质棋盘芯仿古窗,里三院,青砖房脊,具有典型的兰州民居风格。1937年5月为营救失散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等地的西路军将士,党中央派张文彬、彭加仑、朱良才等七位同志来兰筹建红军联络处,地点设在南滩街54号(现互助巷2号)。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办事处正式对外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并于1938年2月迁至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185号),直至1943年11月奉党中央命令撤回延安。办事处成立后,宣传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输送进步人士到延安,指导和创建了一大批进步团体,影响较大的有“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妇女慰劳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伊斯兰学会"、“联合剧团"、“回民教育促进会",《妇女旬刊》就是贺耀祖夫人倪斐君组织的“妇女慰劳会"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创办的,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和全民抗战思想。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是1980年1月对外开放的。1999年10月对酒泉路旧址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新增展厅334平方米,并经过长期酝酿筹备,精心制作推出了全国最大的反映红军西路军征战史的展览《祁连魂》。目前馆内有三大长期展出内容:旧址原状陈列,八路军驻甘办事处革命活动展览,《祁连魂——红西路军征战史展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师共建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位于华池县。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渡过抗战难关,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在根据地实行屯田政策,开展生产自救。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O团执行中央命令,由团长张才千、政委宋景华率部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垦荒屯田,保卫边区,建设边区。当时的大、小凤川人烟稀少、野兽出没、草木杂生、十分荒凉。但指战员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挖野菜、打野猪以度粮慌,搭草棚、挖窑洞以作营房,同时利用废铁自己动手铸造各种生产工具,很快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他们还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编织等各项副业生产,使昔日“野山僻壤、林木参天、人烟无几、兽群遍行"的荒凉之地,呈现出“粮食仓满,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的繁荣景象。为了纪念大生产的丰硕成果和英雄模范事迹,七七O团于1944年11月离开大、小凤川时,建立了一块纪念碑,后来碑身残损,现保存于华池县文化馆。1943年冬,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来华池采风,当地民间小调《推炒面》优美的旋律和华池军民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军民大生产》,并自此唱响了陕甘宁边区,唱响了全国。 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大小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以来,华池县人民政府对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新建了一座“军民大生产纪念馆",收集展出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向世人展示当年军民大生产的繁荣景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为西安陆军学院的前身。东华池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坐落在林镇川、大凤川、豹子川交汇处,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河水环绕,风光优美。校部旧址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院落后面山上有宋代砖塔一座,高大雄伟,夕阳西下,斜阳古塔,景色十分迷人。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给我军培养大批优秀抗日干部和指挥员,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抗大总校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抗大总校下设十二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抗大第七分校成立于1941年7月,以120师教导团为基础在山西兴县创办,1943年春奉命西渡黄河,经由陕北绥德陆续迁到华池县东华池村,彭绍辉任校长。七分校在这里仅开办了一期,1943年6月1日开学,1946年6月20日结业,历时整三个年头。有学员5200多人,设三个大队,其中女生队一个,一大队驻大凤川,二大队驻豹子川,三大队驻平定川。办学期间,全体学员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一面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开荒种地,挖窑洞,烧木炭,纺纱织布,养猪放羊,一面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通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七分校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开垦了上万亩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整齐宽敞的校部、宿舍、食堂,同时还建了商店、邮局、照像馆等服务设施,不仅完全解决了全体学员的吃饭、穿衣等需要,而且完全改变了驻地面貌。 1963年2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审定,东华池抗大第七分校校部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华池县人民政府投资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

 

解放战争时期

 

  图为宁县革命纪念馆

  陇东解放区军民坚持自卫战争,先后组织了新正县、宁县午亭子、新宁解放区、新正解放区战斗、西华池战役。1947年2月西华池战役后,陕甘边区野战集团军为保卫延安主动撤出陇东,在富县地区顽强地抵抗胡宗南主力向延安进攻,掩护党中央毛泽东安全撤离延安。陇东解放区大部分地区被敌军占领,解放区军民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大量牵制和消耗了敌人,减轻了陕北战场西北野战军主力的压力。西北野战军挥师陇东,在悦乐、将台和合水首战告捷,收复环县县城,陇东战役取得辉煌的胜利。陇东战役后,华池、环县、曲子及合水一部分地区得到恢复,陇东分区组建的十三团、十四团等地方武装向敌军展开反攻。1948年5月,西北野战军在外线大量歼敌后向陇东解放区转移。1948年12月,陇东分区收复合水县城。1949年7月,恢复解放区,庆阳全境解放。西北野战军向挺进,取得兰州决战的胜利,解放甘肃全境,迅速完成了解放大西北的艰巨事业。现存的革命遗迹主要有宁县革命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等。

  宁县革命纪念园位于宁县县城。公园入口处为宁县九龙广场,周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五八"战役被俘牺牲的烈士们静静地在这里安息着。在1948年5月8日镇原县屯字镇战斗中,千余名解放军战士不幸被敌人俘虏,押于宁县城内几个地坑院内。5月11日,大部队返回陕甘宁根据地时,与城郊匪军前哨接触,盘踞在城内的马匪及地方团队,听到城外枪声后惊慌万状,对禁押的战士们严加防范。被俘的战士们在党组织的领导策划下,决心战斗出去,以策应城外的大部队。当天晚上,战士们一齐由窑内冲出,高呼战斗口号,奋不顾身架着人梯越上地坑,与敌匪进行英勇搏斗直到天明,但终因敌众我寡,当场死亡近300人。次日早晨,匪军进入群众家中搜查,又杀害了10余名战士。 全国解放后,宁县人民为了缅怀烈士们的英灵,1956年在纪念园内建立了“五八战役殉难烈士"纪念碑。在1979年和1983年,又把先后从沁坑中搭捞出烈士遗体228躯,移葬于纪念园内,并召开群众大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近年来,县上对公园进行了维修扩建,增设了革命先烈王孝锡的纪念馆。现在,纪念园已成为人们祭奠英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图为玉门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甘肃人民艰苦创业,开展玉门油田开发、金昌镍都、铜城白银、戈壁钢城、兰州石化城、酒泉航天城、河西风电城和刘家峡水电站、天兰铁路和兰新铁路、庄浪梯田、引大入秦工程、景电提灌工程、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使“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面貌得到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和“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着坚韧、团结奋进"的“陇人品格",这些都是红色甘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