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陇南市

甘肃省两当县西坡镇:用心打好“五张牌”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时间:2024-01-20 02:36:31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中国甘肃在线两当讯 近年来,两当县西坡镇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核心,打好“组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五张牌,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致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魅力西坡”。

打好“组织”牌,为乡村振兴夯实干事根基。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西坡镇坚持把党建“主业”与乡村振兴“主责”相统一,坚持建强村级党组织这个“堡垒”。加强队伍建设。把好村干部入口关,坚持从后备干部中“推”,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大学生、复转军人、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中“引”。让热爱基层、心系群众、乐于奉献、敢为善为的人才进村“两委”班子。为破解村级“后继乏人”问题,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确保每个村至少有3名以上村“两委”储备后备干部。高度重视青年干部入党培养工作,积极推荐35周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先入党。强化制度管理。完善村干部轮流坐班、工作报告、外出请假、参会培训等制度。围绕班子队伍、履职尽责、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等方面常态化开展摸排督查,全面了解掌握村级班子运行情况和“两委”干部履职能力情况,促使村班子的各项工作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公信力,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办事根基。  

打好“人才”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西坡镇将开发利用乡土人才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激活本土人才内驱力。围绕“三养一药”速效产业和“双百千万”工程长效产业,通过技术培训,培养种养殖特色产业方面市县乡土人才11名,为每村培育实用技术人才10名以上,激励乡村各类人才大显身手,打造一支“挪不走”的人才队伍。不定期组织乡土人才到产业示范地等学习参观,开拓思路,培育拉长产业链条,蓄足乡村发展后劲。同时,坚持一线出人才、一线选人才的理念,注重将种养殖大户培育成党员或“两委”班子成员,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村“两委”班子中致富带头人比例达65%以上。积极提升村干部学历,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0%以上,有效储备了一批“能人”后备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打好“产业”牌,为乡村振兴巩固经济来源。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三养一药”、“双百千万”工程和“八有”山地立体农业的发展思路,以生态放养鸡为主导,以核桃花椒、中蜂药材为两翼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各村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通过“产业联盟”建设,建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大社带小社、小社带群众”的产业发展体系。2023年发展生态放养鸡58万羽,产值将突破亿元大关。养殖中蜂6900余群,种植中药材1.02万亩、羊肚菌100余亩、核桃48.3万株、花椒52.2万株。创建了“广香玫”核桃有机品牌认证和琵琶崖生态放养鸡绿色认证。初步形成集研发、加工、品牌打造、销售为一体的核桃、花椒全产业链建设,建成了集孵化、育雏、养殖、加工、包装、销售、观光为一体的五黑一绿蛋鸡养殖产业观光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农业特色产业覆盖全镇950余户群

打好“文化”牌,为乡村振兴添加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西坡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开新局,注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加强党组织在文化振兴中的凝聚力,充分利用“七一”、“国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组织举办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文化广场等,进一步建强思想教育阵地。激发基层治理热情。坚持把抓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整合基层服务资源,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5支,围绕理论政策、环境整治、暖心帮扶等开展服务。充分发挥网格员和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积极有效调节矛盾纠纷,让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打好“生态”牌,为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

人居环境整治既是“生态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西坡镇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改善村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宗旨,同时,西坡镇以“三三七一”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思路为指导,建立“周二、四、天”固定清扫和“红色星期五”卫生清扫长效机制,组织党员群众定期清扫村内街道、拆除私搭乱建、清理街道残土、修缮破损便道,党员干部齐上阵,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扮靓美好家园。同时,利用西坡镇文化历史悠久和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让吴郁故里、琵琶秋水、崖头云海、陶瓷铁路的文化旅游名片,点缀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厚植在乡村文明根脉里,让群众守得住“根”,远方的客人记得住“乡愁”,卸得下“负担”,看得见“远方”。

供稿:陈超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