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陇南市

陇南两当:嘉陵江畔追“梦”人

时间:2020-07-05 21:47:21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雨婷点击:

在嘉陵江畔半山腰的西坡村,有一位执着追“梦”的年轻人,他的“梦”是让村里所有的贫困户人口全部脱贫,让全村所有的非贫困人口都过上好日子,而这个年轻人便是西坡村的党支部书记、西坡镇西坡村金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治义。

冯治义生于1978年,两当县西坡镇西坡村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打他记事起,母亲总是拖着多病的身体整天为他们姊妹4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父亲除了种地,还要去几公里以外的西坡煤矿一号井下井挖煤,挣几个零花钱。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初中毕业之后,冯治义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走上了务工之路,他先到两当县城修了6年汽车,然后拿着打工攒的几千元钱,回家创办了一个家庭养蛇场,开始了长达3年的养蛇产业,2007年他被群众选举为西坡村的村主任。

2014年9月,36岁的冯治义,在全村党员大会上,被推举为西坡村的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工作千头万绪,感觉无处下手,煤矿因效益不高而停产,农户失去了挣钱门路,收入迅速缩水,返贫现象开始显现,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村支书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村里的父老乡亲推举他,信任他,他必须担起这份责任,为大家做点事情,他决定先入户了解情况,摸清底子,再做打算。

从那一天起,无论是谝传聊天的人群中,还是农户家里的炕边上,都会出现一位年轻的后生,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从不间断,在跟村民的交流过程中,他感受到村民的质朴和热情,慢慢地他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渐渐忘记了心中的急躁,冷静的考虑全村脱贫攻坚的发展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村民对他的信任度也在增加,有事情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当然,他也会认真地帮助村民。现在,他已经跟村民打成一片,生活上得到了村民的帮助,工作上也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这一切都让冯治义的脱贫之“梦”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西坡村地处半山腰,与东坡村遥遥相对,鸡犬相闻。现有农户114户,309人,耕地1209.35亩,人均占有耕地3.91亩,经济收入排在全镇的后几位。该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缓慢,群众收入不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这些状况让他深感无奈,一度产生撂挑子不干的想法,一次在跟邻居闲聊时,一位老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业激情。决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冯治义决定首先创建一个产业基地,再成立一个合作社,依此为平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确定在西坡煤矿废弃的矿区——金洞崖,创建生态养殖种植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每天他都步行十几里,背上馍,带着水,穿过矿区,沿着充满希望的崎岖山路,来到工地,平整场地,修房建屋。这里是他创业的地方,也是他心中最美的地方。选择在这里创办合作社,虽然不是他一生的理想,但却是他一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金洞崖靠近森林,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特别适于核桃的栽植、花椒和香菇的栽培。周边场地大,水草丰富,更加适应土鸡和中蜂蜜养殖,除此之外,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野菜。还有艾草、车前子、柴胡、黄姜子等中草药,说白了,这里的沟沟坎坎都有宝,根根苗苗都是钱,这也是他选中此地创建种植和养殖基地的原因。

怀着对家乡这一片沃土的热爱和深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冯治义的金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用一种近乎新的经商模式继续实现自己的脱贫梦想和人生价值。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告诉冯书记,单靠种植粮食作物,要想脱贫非常难,本村交通方便,蜜源植物丰富,很适合土蜂养殖,而且县镇为扩大土蜂养殖,每年都给予优惠政策。一个想法在大脑中萌生,利用山腹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土蜂养殖,保持了传统的自然放养方法,产出的纯天然土蜂蜜。说干就干,多方奔走,争取信用社贷款30万元,购买土蜂400箱,创办了土蜂养殖示范点。

金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治义在电话里说:“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本地市场受到影响,但是咱两当的蜂蜜品质好,无杂质,深受用户喜爱,通过网上销售,去年摇的1000斤蜂蜜很快就卖光了,收入5万多元。如果蜜源充足的话,预计今年的蜂蜜收入会比去年更好。”

在产业发展方面,冯治义紧紧把握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从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为村民要效益这个工作重点入手,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去年,许多贫困户缺乏资金,想搞养殖,无力购买养殖所需的设备、饲料及鸡苗,了解情况后,他多方奔走,先后与本村养殖大户及附近养殖场联系,为村民解决了30万多元的养殖设备、饲料及鸡苗,使村民及时、顺利的搞起了养殖。

按照合作社成立时的要求,继续实施“小群体大规模”带富模式,即:农场免费给农户提供脱温鸡苗,农户带回自家里,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进行粮食饲养,生产的鸡蛋由农场以保底价回收,蛋鸡产蛋率下降后(平均1年),农场再将蛋鸡统一销售,销售所得按农户8成,农场2成进行分成,让农户在零风险的情况下通过鸡蛋和蛋鸡两个方面都实现增收。通过这种模式,将农场集中养殖转化为群众分散养殖,既减轻了农场压力,规避了疫情风险,保障了鸡蛋品质,还带动了更多群众发展蛋鸡产业。该模式共带动192户群众发展绿壳蛋鸡养殖3万羽,年销售鸡蛋450万枚、蛋鸡3万羽,实现销售收入780万元,年纯利润达519万元,帮助户均年增收1.65万元。蛋鸡养殖过程中,村支部负责对农户的鸡蛋的回收,将农场到各家各户收取鸡蛋的成本转化为村集体收入。协调处理农场与农户之间出现的矛盾,监督蛋鸡用粮食喂养,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农场按照村支部收取鸡蛋的数量,每枚鸡蛋提成5分钱。村支部共代收鸡蛋140余万枚,年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

金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确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化扶贫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劳务就业、产品收购、基地带动、技术扶贫为一体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合作社招收工人时,他优先招录建档立卡户、零就业家庭的人员,灵活设置临时工、季节工等岗位,真正让乡亲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就业的愿望。目前,合作社20余名员工中,就有13名员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冯李强便是其中一员,他通过在合社打工增加了收入,从而实现了脱贫,他高兴的逢人就说“现在我们村很多人都在蜂场里干活,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养殖技术。这几年,我在蜂场学到了很多土蜂养殖技术,就帮忙管理蜂群,一年也能挣好几万块。”从他满脸的笑容中就能看出他对养蜂事业的乐观和自信!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尤其对于产业带头人冯治义来说,修通产业道路的意义不言而喻。经过反复考虑后,决定自费修一条从西坡村到产业基地的盘山路。

他不顾家人反对,拿出家里之前种香菇攒下的7万余元,叫来大型机械,经过3个月奋战,终于打通了这段产业道路,彻底解决了“生产资料上不去、新鲜农特产品下不来”的尴尬历史。

现在,从西坡村出发,经过西坡煤矿后,沿着盘山道路,一路驱车前行,经过10多分钟车程,便来到了冯治义带领村民在山梁上开辟出的产业新天地。可就在几年前,这段10多分钟的道路却要花费半个多小时,而且只能是小型摩托通行,汽车根本上不去。

路通了,生产资料进得去,里面新鲜的农特产品拉出来也能卖出好价钱。冯治义的特色产业发展和销售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截止2019年9月,合作社累计发展花椒150亩、中华蜂200箱、散养鸡存栏量4000只,年出栏量20000只,吸纳15户贫困户投资投劳,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身为西坡村党支部书记的冯治义始终铭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发展产业以来,他通过村民土地入股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引领广大村民壮大村集体产业规模。村民种花椒缺技术,冯治义带领大家集体到临近的凤县取经学习;村民上山劳动缺宿舍,他拿出2万多元为大家修建了宽敞整洁的社员宿舍;村民养鸡缺少饲料药品,他向其他县区协调调运零差价卖给农户。正是这样的小事,让西坡村的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合力发展产业。

站在山梁上向山下放眼望去,栽种的花椒树、樟子松苗整齐排列,中华蜂蜂箱错落有致,桃树梨树硕果盈枝,一只只散养鸡在山野中穿梭觅食,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

如今,冯治义的脱贫“梦”已经圆满,而致富奔小康的“梦”仍在进行中,他每天依然行走在这条山道上,因为他坚信,致富奔小康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而致富奔小康的“梦”也会越做越美。

/王玉良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