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企业资讯

大河岸边铸丰碑--甘肃临夏黄河石及其“河砚”文化产业开发纪实

时间:2020-05-25 17:19:52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来到甘肃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所到之处你会发现,一种石文化现象激荡在黄河、洮河、大夏河畔。是一块石头做了最美的注脚,它链接了千家万户,激活了一方经济,带动了万众创业,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强劲活力。

一块石头兴起了一项创新产业,一块石头敲开了致富大门,一块石头激起了千重浪花……

走进临夏,走进东乡,走进甘肃洮砚开发公司----“河砚”扶贫车间,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故事,以及“河砚”产业开发、“河砚”文化复兴,造福千家万户的“基因密码”,自会发现其不同凡响的特殊之处。

上篇传唱千年的歌谣

踏着黄河雄浑激越的涛声,一幅幅梦幻般的画卷,一缕缕史诗般的音符,一个个精美的什物,从黄河母亲的胸膛深处迸发而出,这就是石头。华夏先民最伟大的发现——一块石头;华夏先民最伟大的创世奇迹——“以石取火”——让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踏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一亘古千年的石头,闪烁着永不凋谢的火花,永远辉耀在中华民族壮阔前进的历史长河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与水、与石、与山、与土休戚与共的五千年。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黄河流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遗存,这些物质和精神遗存,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

考古研究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沿黄河下游一路溯流而上,我们的确会有很大的启迪和很多的收获,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华夏文明形成的漫长进程中,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们发现了黄河边上的石头,从学会使用石头开始,用了超百万年的漫长时光,进而开发和探究石头,敲打出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星火。

中华文明的起步同样没有离开过石头,他们不断地寻找着石头,不断地加以改进,经验和智慧不断积淀,依靠石头,以有限的智慧和笨拙的双手,建造起了人类童年的家园,奏响了古老华夏文明的序曲,随后向着青铜器文化时代和铁器文化时代迈进,并不断走向更加广阔和更加灿烂的文明时代。

1、黄河母亲

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大河长。

黄河,历史以来称“大河”。发源于世界屋脊的万涓细流,汇聚成了浩浩荡荡、壮阔奔腾的大河。黄河是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轴”,它既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河与情感之河,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地理之河与文化之河,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条经济动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黄金之页”,中华文明史册正是围绕黄河文化这一轴线翻阅辐射,进化演绎,进而不断走向了文明之岸,开启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辉煌篇章。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政治中心的京畿之地、农业畜牧的发祥之地、文化艺术的策源之地、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中外商贸的交流之地、名胜古迹的荟萃之地,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古文化,引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几千年来,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华夏子孙,造就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以她那宽广的胸怀容纳百川,广集溪流,容纳了无数的怪石奇岩,珍奇异宝。在大自然的日月光华、鬼斧神工中,举雷霆之势,挟万钧之力,经万年磨砺,造就了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河石。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说,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最早给予了华夏先民的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开启了华夏先民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让我们的祖先敲开了走向文明大门的钥匙。

2、精美河石

黄河是石头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黄河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形象生动,异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奇石----黄河石,它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玩味、陈列和收藏价值的卵石,主要产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至宁夏青铜峡水库的黄河河川里等地。黄河石,有绝大者如鼓,有甚小者似拳,纹采可喜,质地坚硬,间于群石中得真玉,璞外有黄络,又有如物像,黑青者极温润,可试金,具有各具特色的绝美质感与实用价值。。

在黄河的不同段,黄河石的品质各异,包揽了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现的质地。由于山石岩质、矿物成分等自然条件各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黄河石。

黄河石具有丰富的艺术风格,色彩艳丽,纹理奇特,系石头不停被水流和泥沙冲击与打磨,在质地、纹理、色彩与形态等方面呈现出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特点,蕴含着某种难以言表的自然美。

黄河石的观赏价值主要在于其石表色彩花纹的组合变化。许多石纹能形成天然画面,诸如山水、花鸟、人物、动物,乃至文字符号,无奇不有。上品黄河石,一般体积稍大,石形完好无损,石体无裂纹,画面浑然天成,或以色彩胜,或以意境胜,给人以巧夺天工、鬼斧神工之惊叹!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首歌,是黄河母亲唱出的最美的乐章,是人类童年的歌谣,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一直传唱到今天。

3、石砚探源

黄河石是石砚、砚台或河砚的胚胎,抑或叫作母体。探究起中国石质砚台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刘熙《释名》:“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先民首先制作了农耕渔猎的石刀、石斧、石箭等等,也创制了不同形制的石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才逐渐出现了各具质地、特色各异的砚台。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粗粝古朴,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亦更趋向于实用和艺术性。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山东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至宋代,史书将山西的澄泥砚与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洮河的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实,一方砚台就是其中的一个“石头”,其经历了从“研”到“砚”的漫长历史变迁,渗透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人文意蕴。砚台文化肇始于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文化、工艺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千年文化密码,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邃而深远的意义。

4、国宝洮砚

洮砚的出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境内洮河。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经久不衰。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洮砚石质细润坚实,泼墨如油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有“鸭头绿”、“鸭头绿”、“柳叶青”、“鸊鹈血”等名贵品种,绿色中含有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云水;不但有其美妙,而且含有云霞风漪,下墨既快又省。洮砚湿润,呵气或珠,籍以墨既可书写,将磨好的墨贮于砚中,经月不涸,又不变质。这种砚石带有黄标的更为名贵,故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之赞。

洮砚石之上品,扣之有清越铿亮之声,着水磨墨,相恋不舍,但觉细腻,不闻磨声。作为砚石,肌理细润而坚密可谓之“道德高尚”,发墨快而不损笔毫可谓“才能出众”;滋津润朗贮墨不干可谓“品格高雅”;绿质黄章,色泽雅丽可谓之“容貌灵秀”。故洮砚在砚林中可谓“德、才、品、貌”四绝,无与伦比。

5、临夏河砚

临夏,古称“河州”,因黄河而得名。“东有温州,西有河州”,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高度评价,让临夏遐迩闻名。位于黄河上游的临夏,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南线重镇,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商埠,素有“茶马古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美称。临夏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旖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丰厚的特色产业,也积淀了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

黄河、洮河、大夏河,水中传说多,水中物产多,水中文化多。山与水共生,石与水共存,最具临夏地域独有特征,最具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承载了临夏从古至今厚重的人文历史。

据考古研究,在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4200年前的青铜器为齐家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出土于临夏的一方体现齐家文化的石砚,此砚也就成为“河砚”的最早实物证据。

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河州石”,在宋人杜绾所撰的《云林石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河州石,其质甚白,纹理遍有黑斑,鳞鳞有云气之状,稍润,叩之微有声,士人镌治为方斛诸器。”民国人韩军所著的《甘肃洮砚志》,曾有洮砚自河州经销各地之说。河砚、河州砚、漓水砚,这个世袭黄河石显赫家族无上荣耀的后裔,有着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禀赋与特质,是华夏先民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渗透五千年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隐匿了临夏民族性格密码、表征民族精神的具有深远历史记忆的一种精美什物。

中篇石头敲开致富门

悠悠古河州,山水新临夏。

进入新时代,临夏立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树立“大黄河、大文化、大旅游”的科学理念,倾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大平台,锻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黄河、洮河、大夏河缠绕回荡的临夏,有着丰富的河石资源,因石而美、因石为业、因石致富,奏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恢弘乐章。

近年来,临夏州以东乡族自治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为中心,达板特色小镇、生态农业、龙凤景区“三大片区”依河布局,整体推进,构建特色产业开发的大平台,由此唤醒了河州沉睡千年的石头,催生了石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助力千家万户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实现梦想。

6、洮河新曲

一条洮河,牵系着一颗热切的心!

一块河砚,寄托着一个无尽的梦!

砚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

洮河与大夏河是姊妹河,洮砚与漓水砚是姊妹砚,岷州与河州同为黄河之洲,它们都是黄河的优秀儿女,它们都是黄河馈赠给这片土地的精美礼物。

2019年8月,甘肃洮砚开发公司总经理赵成德在临夏注册成立了陇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洮砚工艺技术移植嫁接于河砚制作,标志着临夏石头文化产业开发的正式起步。

来到临夏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赵成德先后完成了洮砚文化艺术馆在茶马古市的落地开张,东乡县石材加工厂筹建开业,初步研制出了一批河砚、石材实用制品、石材工艺品三大类三十多个品种,并注册商标“河砚”,并且逐步推向市场,受到了广大群众和外来游客的一致赞誉。

与赵成德攀谈他今后在临夏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他坦言说,我将以石为业,传承临夏传统文化,弘扬河湟工匠精神,全力打造河砚文化产业,形成以石头为主导的产业链,建设“扶贫车间”,对接贫困农户,引导和扶持一批河砚开发专业户、专业村,带动千家万户实现富裕梦。

7、助力脱贫

让河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赵成德的思路与临夏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侯铭源不谋而合,激起共鸣。

来到东乡县达板镇,在位于黑石山村的甘肃陇翠传媒公司开办的砚台加工扶贫车间,了解车间建设进展及生产情况,用文创产品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洮砚王”赵成德建立扶贫车间的初衷,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发挥传播精神正能量、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平台。扶贫车间打造了架在艺术家与贫困户之间的一座桥梁,紧紧地把艺术和老百姓福祉紧紧连在一起。

在生产车间,临夏州书画院院长谢临军等州文联艺术工作者,与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和工人一道,讨论商议文创设计思路,在石头上构思创作艺术品。在艺术贴近火热生活的创作一线,书画大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精心创意创作,让艺术在生活中彰显其文化精神与社会价值。

在车间一角,侯铭源看到不少的制砚边角废料,一个变废为宝的金点子闪过脑海,催生出一个新派生的石文化文创产品——“河砚”,让砚台与齐家文化的传承脉络豁然清晰。

临夏,是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历史以来,河州工匠驰誉陇上,遍布山川,是临夏开发以工艺为主导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丰厚资源。弘扬发掘黄河文化,传承河州工匠精神,以临夏境内黄河的支流大夏河、洮河、广通河等“河州石”为材料的“河砚”,让砚家族增加新成员,形成以石头为主导的产业链,让临夏的石头会唱歌,建设扶贫车间,助力临夏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赵成德的心愿,更是侯铭源的心愿。

8、扶贫车间

最是坚守能致远,最是扶贫动人心。

2020年的第一场大雪初霁,天朗气清,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山川梁峁间一片洁白。天刚麻麻亮,76岁的达板镇黑石山村村民马忠学便跨上电动车,前往距家1公里外的河边“寻宝”。1个多小时后,马忠学满载而归,电动车后仓里

便

堆满了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他高兴地说,“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石头,这些可都是宝贝。”8时30分左右,马忠学准时来到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先将捡来的石头悉数卸下,再交由扶贫车间技术人员仔细查看、分类处理。“品相一般的5元;品相中等的20元;品相极高的50元……”从技术人员手中接过卖石所得的80元后,马忠学满是皱纹的脸上堆满笑容。可就在两个多月前,他还对“石头卖钱、石头生钱”满心质疑,“在石头堆里活了大半辈子,我竟不知道石头还能卖钱?”

2019年11月初,河砚扶贫车间在黑石山村成立,马忠学成了一名车间工人。上班时,他在车间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下班后,他在周围的河边、山上捡石头,拉回车间售卖。 2019年12月初,当马忠学领到首月工资2500元,加上平时卖石头挣的600多元时,他终于相信了“石头能卖钱,石头也能生钱。”

昔日不起眼的石头,如何成为黑石山村村民实现增收的宝贝?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国海看来,这一切都归功于河砚扶贫车间的创办人——赵成德。

9、点石成金

小石头,大雄心;

小石头,大乾坤;

小石头,有爱心——让黄河、洮河、大夏河的石头敲开百姓致富门,助力临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赵成德魂牵梦萦的理想。

赵成德心里明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黑石山村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石类资源,在制作砚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砚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理清思路后,他带领公司团队与黑石山村村委会一道,在当地创办砚台制作扶贫车间。为增强品牌效应,特命名为“河砚扶贫车间”,以此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收、

脱贫、致富的目的。

如今,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已顺利投产,像马忠学一样在这里打工的群众,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看着村民们脸上溢出幸福的笑容,马国海也对村里的未来充满信心,“河砚扶贫车间破解了村里产业单一的难题,进一步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黑石山村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让马国海高兴的还不止于此。“河砚产业是文化产业,村民们在加工制作河砚的同时,还能了解到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马国海说,“村民都很看好河砚扶贫车间,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选料、构思、设计、加工、雕琢……随着一件件精美的河砚产品问世,黑石山村村民也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马忠学笑着说,“我这么大岁数了都能挣到工资,年轻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一个企业带活一方水土,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在赵成德的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目标: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让河砚走向省内外市场,让临夏的石头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支点”。

10、以石兴业

巧夺天工石开花,造福百姓献爱心。

走进河砚车间,展架上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石头花盆、石头工艺品,这些都是当地村民的杰作。笔者看到,几名工人正在用石头打孔机给石头打孔,利用石头天然的形状质地,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各种花盆与工艺品,在精心打磨下,冷冰冰的石头被赋予了鲜活生命力。在他们设计、绘画、雕刻洮砚的过程中,赵成德都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现场指点,让其尽快掌握技术,加工河砚与其他产品。

赵成德介绍道,一位正在石头上作画的当地村民,她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赵成德发现了她的制砚才能,就让她来车间做工,在她的画笔下,石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制兼美。赵成德说:“我不仅要让村民们实现脱贫,还要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了解,东乡县达板镇黑石山村共有11个社,599户2584人,大多数为贫困户。赵成德说,他大半辈子爱石头,玩石头,刻石头。一块块石头在他手里,俨然成为一个个活的艺术品,石头成为他一生的执著信念。以石为载体,开发特色产业,弘扬中华文化,是他毕生的不懈追求。他来到临夏,来到东乡,就是一心想着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让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制砚包含很多工艺步骤,学会制砚技术,可以通过售卖河砚赚钱,所以他尽可能的召集村民到车间工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结合本地文化主题,不断推陈出新,在带动村民致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东乡特色的河砚文化产业。

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在东乡县达板镇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调研时指出,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收藏价值、广阔的市场空间,希望河砚扶贫车间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响河砚品牌,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打造临夏的靓丽文化名片。

小石头扭转大乾坤,石文化在临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河砚文化必将成为临夏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黄河文化“返本开新”,千年石头开出新花。

河砚在东乡族自治县乃至临夏河产生了“蝴蝶效应”,取得了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扶贫效益。

下篇洮河岸边起歌声

“不谋一域,不足以谋全局。”如何从全局、长远、战略的高度,构建东乡稳定脱贫机制,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新东乡,实现临夏经济社会新发展,是临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位战略构想与宏伟愿景。

上任伊始,州委书记郭鹤立首先来到了东乡族自治县,走村串户,访贫问苦,问计于民;沿着洮河,实地调研,反复考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集思广益。他深深地感到,走不出大山深沟,这里的群众就没有出路,东乡脱贫就没有希望。要彻底摆脱贫困,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走进小城镇,过上新生活。他说:“要加快建设以东乡县达板镇为中心的沿洮河经济带,努力把沿洮河经济带建设成为产业更兴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发展更科学的黄金带,使沿洮河经济带成为引领临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振兴东乡经济的新引擎、特色产业培育的新高地,为东乡人民稳定脱贫、永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可靠的保障”。

11、科学构划

践行总书记擘画的让黄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不辜负总书记的牵挂与嘱托,转换临夏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临夏快速崛起的新模式,铺设临夏民族经济振兴的新路子,是临夏州委、州政府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党负责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秉持“兴于生态、立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发展理念,规划沿洮河经济带、那勒寺川经济带、河滩沿库经济带和以东乡县城为中心的沿路经济带四个经济带发展战略布局,旨在破解临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同的矛盾,实现临夏协调、健康、长足发展。

四大战略平台,绘就发展蓝图;三大基础设施,破除制约短板;五大产业方向,精准定位发展,全力打好经济牌、政治牌、文化牌、生态牌、民生牌。这是临夏立足山川、保护生态,城乡融合、区域突破,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总基调,是临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方针,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新临夏的总目标。

这一系列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从临夏的实际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决策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它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了临夏的发展朝向,凝聚了万民意志,表达了时代主题,映红了一片土地,助推了完美飞跃。

12、特色小镇

东乡族自治县地处兰州、临夏交通要道,处于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三峡旅游开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东乡“六山、六壑、三河”的独特地势,像是雄踞陇原大地,撑起临夏地理架构的脊梁,而达板镇则是东乡县的河谷地段、黄金位置,为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一块风水宝地,是破解下山入川村民“移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最优选择之处。

以东乡县达板镇为基点,努力把东乡建成融入兰州的桥头堡、洮河生态安全屏障的承载地、民族特色产业培育的制高点、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一流自治县,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是长远发展的唯一选择,是实现幸福美好和谐新东乡的希望所在。

达板镇地处洮河西岸,位于洮河下游河谷地带,距省城兰州30公里,有临夏东大门之称。这里依山傍水,左依凤凰头崖,右傍卧龙山水,古老传说令人神往,自然风景殊美,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这里上连唐汪镇,下至布楞沟村,形成一条长达36.8公里的经济、文化、旅游走廊,极具建成特色小镇的优势;这里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物产丰富,出产的西瓜、苹果、辣椒驰誉陇上,具有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东乡族经商传统风格浓郁,穆斯林美食餐饮独具特色,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

目光交汇,思想交融。变短期行为为长远设想,改“愚公移山”为“愚公下山”,化地理劣势为区域优势。东乡沿洮河经济带建设规划,最终目的是对自然条件严酷、居住分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且解决起来成本高的部分村社,特别是以25户以下的自然村为重点,进行整体搬迁,向洮河经济带集聚,发挥集群效应,以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化带动山区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存生活条件,筑起脱贫的“防风带”。

创领特色,智绘小镇。站在洮河岸边,看着在寒冬腊月中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可以想见,未来可期,一个规划面积为8.9平方公里,人口为10万人的县域次中心城市,将崛起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成为东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稳固脱贫成果新的活力源,临夏融入兰州经济圈新的“后花园”。

古时,美丽凤凰栖落达板川,龙宫之水浇灌达板川。

如今,龙凤呈祥的达板川,龙吟凤鸣百业兴,莺歌燕舞百姓乐……达板正朝着特色小镇、最美乡村的方向迅跑。

13、项目工程

风云际会起春雷,洮河潮涌动地歌。

东乡沿洮河经济带开发与建设,因机制灵活、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大企业来了,好项目来了,帮扶者来了,各项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

2019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特殊的日子,沿洮河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数百辆工程建设车辆来回穿梭,50多座塔吊起降不停,100多辆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开进施工现场,5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建设者不分昼夜、紧张施工,48栋住宅楼已经完成地下工程,地面工程全面展开……

由甘肃碧桂园房地产集团公司投资3个亿的碧桂园国强职业学校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作为定点帮扶东乡县的国企,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71.91亿,涉及项目12个,把项目建设当作公司的一号工程,把施工现场作为主战场,投入了最强的人力、物力,极大地带动了整个沿洮河经济带项目建设的突飞猛进发展。

至目前,已有各类工业企业21家,各类民营经济实体200多家,兰亚铝业、金强实业集团、达板面业、东达面业、东升伟业等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大批企业入驻,方大集团、中石化集团援建工程开工建设。整个施工现场有条不紊,有序有效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者们个个精神饱满,工地上到处悬挂着“抢工期、抓质量、保安全、比文明、创效益”“大干120天确保年底主体工程封顶”的标语横幅;40多个施工组提出“质量争优质,进度争第一”的口号。整个建设场面热火朝天,似千军万马战犹酣,百舸争流渡大河。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完成四分之一的工程量,这样的建设规模、建设速度我从来没有见过。”长期从事建筑工程的东乡籍企业家马成良感慨地说。

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东乡沿洮河经济带综合开发,实施一批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势头强劲的支柱产业项目和富民产业项目,将形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层次高端、宜居宜商宜业、优势迸发互补的发展格局,打造成集企业聚集、人气汇聚、商贸物流、特色餐饮、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创业投资集中区、体制创新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将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融入发展、同步发展、高质量发展。

14、决战贫困

撑起一顶伞,让群众旱涝保丰收。脱贫不易,守住脱贫成果更不容易。如何建立长效的帮扶、脱贫乃至自我发展机制?要有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有一个稳固效益的经营收入,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支撑渠道,有一个坚强的企业带动增收,有一个有效的增收保障机制——这是临夏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

全州上下因地制宜,各走各的脱贫路,各打各的翻身仗,不断探索实践,寻找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社会有志之士以及农民容易接受、认可的领域介入,产业与资本并举、生产与科技携手、产品与生产对接,“扶贫车间”应运而生,在临夏,在东乡,在达板镇遍地开花,实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2019年5月,甘肃洮砚开发公司辗转临夏二次创业,荣膺世界最大砚台纪录的“中华复兴”砚落户临夏茶马古市,开启了洮砚异地转型、开发河石资源、打造“河砚”品牌,助力临夏扶贫攻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远古的智慧之声,伴随在黄河的涛声悠然而来,五千年的文明在这里传承,在这里蔓延。黄河石砚有5000多年的历史,洮砚有1300年的历史,共同传承和复兴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河砚”定会唱出新的歌谣,让临夏人民“石”来运转,这是赵成德最大的心愿。

扶贫车间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载体。伴随着脱贫攻坚的脚步,东乡大地上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扶贫车间,就像动能强劲的引擎,带动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5、达板模式

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达板镇段,在短短几个月,48栋住宅楼拔地而起,已经陆续封顶。同时水、电、路、网、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这是2019年甘肃省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建设的典范。

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项目建设,在临夏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达板速度”“达板标准”“达板模式”。

高速度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标准、长远的科学规划。达板开发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创造“达板速度”提供了顶层设计。州委书记郭鹤立在东乡县达板镇规划设计讨论会强调,做好达板镇规划建设工作,对于沿洮河经济带、东乡县乃至全州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既画好总体规划这个“写意画”,又画好建设详规这个“工笔画”,以科学规划引领达板发展,努力把达板镇打造成山水小镇、旅游小镇、美食小镇、特色小镇,成为沿洮河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还强调指出:打造好沿洮河经济带,是促进东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经济带总体规划,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确保沿洮河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说,面对如期脱贫的历史重任,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劲头,抓铁有痕的力度,越是困难越向前,敢死拼命促攻坚,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县域经济实现关键突破、民生重点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县上下凝聚了“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东乡精神,创造了“达板模式、达板标准、达板速度”,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如今,东乡县达板开发区的高标准规划建设吸引了省内外知名企业投资的目光,引来了好商、大商、强商,为沿洮河经济带东乡段快马加鞭地建设、创造“达板速度”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达板速度”不仅极大地提振了东乡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强化了责任担当,也为全州树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尾声

秀美山川入画来,大河澎湃起歌声。

东乡,正创造着临夏乃至甘肃脱贫攻坚的“东乡标本”,树立起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样板——新时代她必将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新的气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千年华夏文明黄河之源开启伟业,二百万临夏儿女洮河岸边大展宏图,临夏奏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幸福美好和谐新临夏的恢弘乐章。(供稿:甘肃洮砚开发公司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