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甘肃资讯

甘肃省农家书屋发展现状调查

时间:2016-11-25 17:52:23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雨豪点击:

  中国甘肃在线讯 自从2005年选择15个行政村试点建设农家书屋开始,2012年以来我省实现了农家书屋所有行政村全覆盖。近两年,又先后建成了266家藏传佛教寺庙书屋、40家清真寺书屋和34家高山台站书屋。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农家书屋达17200家。这些农家书屋运行的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农家书屋给予百姓知识和力量

  初冬农闲时节,设在村委会的农家书屋是临洮县中铺镇南家村人气最高的地方。特别是到了每个周末,村支书兼图书管理员的南建国就会把电视机搬到院子,一遍遍地播放“那些教农民致富的光碟”,村民们也争相借阅关于养猪、养鸡、地膜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书籍。

  “乡亲们非常喜欢看农技图书”。南建国告诉记者。

  他认为,农民的贫穷,关键在于缺文化、缺知识、缺致富门路。书屋建成后,一些农民通过看书,就能掌握一门种植技术。

  不仅如此,新建成的农家书屋也成了附近学生放学后的好去处。

  “城市孩子能参加各种兴趣班,而农村孩子却常常为找一本课外读物而发愁。现在好了,农家书屋至少能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书可看。”南建国说。

  这正是我省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初衷——把文化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逐渐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使城乡公共产品分配严重不均的局面有所改善。

  据了解,我省自2005年在15个村试点以来,目前,全省农家书屋已达17200家,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王河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王长青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借书非常困难,有一次,他借了别人一本9分钱的连环画,不小心弄丢了,没钱赔偿,结果挨了一顿打。

  自从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王长青欣喜地发现:这间占地24平方米、藏书3200册的书屋牢牢地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洋芋地膜种植、养猪、养鸡等方面的农技知识书,受到青年农民的热捧。

  农家书屋“授渔”作用明显

  因地制宜是我省农家书屋建设中获得的一条成功经验。全省农家书屋或建在农家院、或在卫生所、学校,或在村委会,为的是保证书屋门能常开,能让更多的爱书人随时亲近图书。但无论建在哪里,农家书屋“授人以渔”的作用均得到了有效发挥。

  平凉市十里镇农民彭彰种了10多年苹果,病虫害总是自己解决不了。去年,听说农家书屋有果树管理的书籍,就借了几本回家仔细研究,慢慢学会了防病虫害的新方法。今年他家的3亩果树收入近6万元,比上年增长近2万元。老彭乐滋滋地说:“农家书屋是不要钱的教授,搬不走的老师!”

  “治贫先治愚,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就是为了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提高文化水平。”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晓文说。

  据了解,目前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农家书屋藏书量为2.46册(盘);每个书屋年均借阅量近200册次,借阅量最多的书屋累计达20000人次。不少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春种秋收,种植养殖、发家致富的参谋部。

  不仅如此,农家书屋还在农村发挥了舆论阵地、学习平台、培训基地、信息窗口、文化娱乐场所等功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抓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记者了解到,在麦积区,农家书屋已成为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和法制讲座的重要场所。今年临夏市结合农家书屋建设,开展的“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白银市结合农家书屋建设开展的“我的书屋,我的家”阅读征文,都吸引了不少读者参与,广受好评。

  山村书屋需多方力量支持

  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山林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董仲峰眼下有些“烦恼”:时常为了书屋的事,忙得不可开交,有时连饭都吃不到点上;妻子甚至抱怨家里的电费多了,连烟、茶叶都比以前买的多了……

  记者了解到,董仲峰的“烦恼”在一些远离城市或乡镇中心较远的农家书屋普遍存在。据悉,目前我省农家书屋绝大部分图书管理员都由村干部兼职,有些书屋建在农民家,由农民无偿管理;也有的建在学校,由老师管理。“时间久了,难免消极怠工,说到底,还是钱的事。”。

  刘晓文告诉记者:“书屋运行至今,特别是传统阅读方式的转变,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之管理员的待遇问题、政府的考评考核机制等因素,书屋的开放使用有所弱化。”

  由于经费所限,部分书屋建设时所配出版物数量有限,图书报刊未能得到及时更新和补充,书屋出版物总量偏少,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临洮县某镇一位养殖大户告诉记者,书屋刚建起的时候,他常去借书,但现在基本上不去了,“养殖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知识需要及时更新,但那里永远就那么几本书,解决不了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村读者更侧重于从报纸、网络上了解信息,但农家书屋在这方面却明显存在短板。庆阳环县一位做白瓜籽生意的农民说:“我平时爱读报纸,但书屋里的报纸更新得很慢,时间久了,就不爱看了。”

  面对上述困局,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现象在全国其实都很普遍,因为当初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国家不再拨钱。面对这些问题,我省一直在探索解决之道,比如,把农家书屋工作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创建文化先进县文明村镇的硬性指标;开展信息化农家书屋建设;让图书馆的过期期刊报纸放到农家书屋“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输血”的作用,但作用有限。

  记者获悉,经费投入后续乏力,是全国大多数省份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资金是做好工作的物质基础。只有严格保证中央补助地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农家书屋这项关乎百年大计的基础性民生工程才能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