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

教育时评:城市与大学的“摩擦”不只北京才有

时间:2016-01-29 09:25:28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中国甘肃在线1月29日讯 北京市海淀区相关部门正在与部分驻海淀的中央和市属大学沟通本科外迁的计划。相关人士表示,高校疏解工作的前提是要保持海淀区的科技创新生态,目前来看,可能会对一些北京市属院校和中央高校的本科学生做调配。据悉,在缓解首都压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在2015年已率先向北京郊区疏解超过6000人。

看起来,高校外迁是已经迅速行动起来的现实,而它也不仅仅涉及海淀区。去年初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高校是否外迁”还只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关注的话题之一。其时,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首都高校外迁的总体规划正在研究。而部分政协委员认为,要破除“大锅饭”、“削峰填谷”的思路,不能简单采取行政化、一刀切。

不得不承认,高校外迁,自有其理,比如缓解首都拥堵等压力,解决高校自身发展空间局限问题,推动地区协同发展。但是,可外迁的机构很多,高校不一定是那个必须让路者。高校自身的空间局限,应该更多交由高校自己考量。

高校乃人文聚集之处。建学校易,形成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并不容易。所谓“百年树人”,一座高校,正是一株百年大树,轻易移植难免有所水土不服,也难免会破坏它本来的根系,以至枯萎。海淀区相关人士表示,海淀区高校集中,教育资源全国领先,如何在疏解的同时保持这种优势?这的确是个问题。

同样是高校搬迁,与此番北京许多高校纷纷外迁不同,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曾经有过一轮从地级市向中心城市转移的“内迁”。当时,计有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学校完成了这种“内迁”,而其动因主要有三:一是摆脱人才流失的困境;二是缓解学校发展资金的压力;三是解决招生难题。一窝风的“内迁”也未必就好,但至少这是高校自身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将高校设在中心城市之外的弊端,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

“市镇”与“学院”之间的摩擦,并不只在北京才会发生。剑桥大学也是先有剑桥镇,后有学院,至少在中世纪之时,这所大学的扩张与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但是缘于统治者的“虚荣”与偏好,保护了大学的发展,这才有了这所世界最著名学府之一的大学。自1209年建校以来,这所大学除了在原地扩张之外,800多年未曾“挪窝”。

像剑桥大学那样,宁使其它让位于大学,而不使大学让位于其它,这的确需要有着眼800年的眼光与信心。如果北京的高校外迁是不可改变的趋势,那么至少应当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决策的协商机制,其二,外迁高校的配套建设。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