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农牧频道 > 行业信息

甘肃:在干旱大地上书写农业传奇

时间:2019-08-12 12:26:42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黄明点击: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地处西部干旱地区的甘肃,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在这块干旱而贫瘠的土地上,怎样才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如何发掘农业生产的潜力?面对自然条件的瓶颈性制约,甘肃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性成就,描绘出了一幅兴农富民的壮丽画卷。

旱作农业唱“重头戏”,粮食总产量跃上千万吨台阶

干旱,是甘肃的基本省情。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近八成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是甘肃农业的基本特征。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认为甘肃旱作区的大部分区域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条件。甘肃的粮食一度要依靠外调方能满足所需,处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之中。

但在这块被认为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大地上,不屈不挠的甘肃人通过艰辛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旱作区农业生产的“神话”:全省粮食总产量从500万吨上升到600万吨,甘肃用了11年的时间;从600万吨到700万吨,用了4年;从700万吨到800万吨,用了3年;从2011年开始,甘肃的粮食总产量成功跃上1100万吨的大台阶,并在其后连续8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对于干旱欠发达的甘肃而言,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性成就——在世纪之交,甘肃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粮食自给、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从缺口粮到上世纪末基本实现温饱目标,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甘肃是如何做到的?

“一方面,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创了符合甘肃实际的旱作农业之路。”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苦干实干,探索出了以“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集雨节灌、梯田建设、地膜工程、流域治理等系列旱作农业技术,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旱作农业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书写了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在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以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村民孙爱红年年都担心庄稼的收成问题。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开始试种全膜玉米,“覆了膜,就像是给庄稼上了‘保险’,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很明显。”而今,孙爱红已流转1000多亩土地,专门从事全膜玉米及其他作物的规模种植,还获得了“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采用旱作农业技术,种植玉米可增产35%以上,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定西农业农村部门的同志说。作为全国闻名的干旱贫困地区,为了解决群众温饱及增收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定西因地制宜实施“洋芋工程”,鼓励群众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并借助全膜种植等旱作农业技术,逐步推动马铃薯从“救命薯”向“温饱薯”“致富薯”转变。如今,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正如定西的实践一样,得益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甘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东部干旱地区的温饱问题,并且极大地发掘了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潜力。

创新思路谋跨越,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结果

在彻底解决吃饭问题后,农民群众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农民既能“吃得饱”又能“有钱花”,成为摆在甘肃省委、省政府面前的新课题。怎么办?甘肃的选择是,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运用创新思维全力探索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甘肃,虽然干旱缺水,但地理地貌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省情,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心转变观念,从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向特色化、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转变,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面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思路一新天地宽。彼时,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甘肃着眼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从制约全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瓶颈入手,启动了包括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等行动在内的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甘肃还启动了包括推广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实施1000万亩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和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在内的“四个1000万亩工程”,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静宁县治平镇雷沟村曾是陇东大山里的一个贫困村。“以前,我们村的种植结构单一,以传统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村率先发展苹果种植,村里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雷沟村村委会主任雷托胜说,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里的农户全部都栽植了果树,群众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静宁已是甘肃的苹果生产大县,其苹果产业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是全县实施脱贫攻坚、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调整优化结构,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特色主导产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雷沟村的发展轨迹只是甘肃许许多多山村依靠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自身面貌的一个剪影。多年来,甘肃紧紧围绕农业特色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农业发展导向,做大做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牛、羊、果、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农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为全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丝路寒旱农业,“甘味”农产品抱团闯世界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和看望各族群众,提出了“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在农业农村工作方面,明确要求甘肃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为甘肃农业农村工作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李旺泽说,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兴农、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全省“三农”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七十载筚路蓝缕,七十载兴农富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甘肃积极谋划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新蓝图——

身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甘肃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近3年来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为此,甘肃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全省上下大力发扬“敢死拼命”精神,在产业扶贫上铆足了劲……

今年年初,甘肃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甘肃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充分集成现代技术,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

在此之前,甘肃起步打造戈壁生态农业,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河西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带,使之成为河西地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

同时,甘肃就如何更好地对全省区域农产品展开品牌形象宣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明确了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的思路,推动甘肃特色优质农产品抱团闯世界,力求以大品牌带动大销售、占领大市场。甘肃及时组建了全省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致力于搭建甘肃特色农产品直销国内外等大市场的平台和市场体系,努力让“甘味”特色知名农产品“香飘世界”,更好助力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源:农民日报)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