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学资讯

苏轼名作中的暴雨到底停没停

时间:2015-12-03 12:10:40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薛应霞点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是我国古代众多写景诗篇中的佼佼者。

   诗作者苏轼,堪称有宋一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常谓之“苏东坡”,四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出生于文学世家,据说其远祖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就近的来说,苏轼祖父苏序“读书务识大义”,“诗多至千余篇”;其父,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二十七岁开始发愤,终为北宋文学一大家;其弟苏辙同样也是才华横溢,与其父兄并称“三苏”,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其母,其妹也是中国古代的女中才人。就是这样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封建大家庭,遂而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个在我国文学史上响彻千古的名字。

苏轼于嘉佑二年(公元1058年)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苏轼多才多艺,不仅诗词写的好,同时又善于书法、绘画,还晓天文,地理等,可以称得上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苏轼踏入仕途时正值改革派与保守派相互攻击,相互压制的时期,因受政治的牵连,一生仕途坎坷,贬谪多地,居无常所。曾先后贬居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而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作者贬居杭州时游西湖登望湖楼时所作。

历来人们对这首诗理解都是认为描写夏天西湖地区一场来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诗的前两句描写大雨爆发前的景象和大雨爆发中的情景。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一样迅即染满了天空,天空被压的很低很低,但是西湖周边的群山并没有被遮住,这种景象是很容易想想的,闭上眼睛,一幅乌云翻滚,远山暗小的雨前图景卓然浮现于眼前。在这种情景下,大雨一触即发。果然不久,一场来势汹汹的暴雨倾泻而下。接着诗人以一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雨势之大,硕大的雨滴从天倾泻而下,白茫茫一片,故曰“白雨”,大雨砸在船上,溅起串串水花,像上下跳动的珍珠一样,毫无规律的落入船中,一个“乱”字,使整句诗顿显生动活泼,意境大开,读来令人赞不绝口。诗人苏轼自己对“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是也是喜爱有加,所以作者五十岁时重游西湖是又写下:“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作者对这句诗的喜爱。

以上两句应是作者于舟中所见,还未登楼,不然很难有如此真切的感受。若是在楼上,那么作者所在的位置与船的必有一段距离,而当时大雨如注,倾天而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而“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大雨打在船上,溅起的串串水花,作者未必能看的真切,而“白雨跳珠乱入船”这样真切细致的描写,非亲身体验而不能为也。

我们再看后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对于这两句诗,历来的大多数学者、评论家都认为是描写风起云散,水天一色的清旷景象,以此来说明苏轼笔下六月西湖天气的变化莫测,来去匆匆;也借以说明苏轼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事物,并能把它与自己的遭际,身世联系起来,浑然一体。

他们是这样解读的: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这种解释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之快,又与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又何尝不可呢?
 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如果我们说吹散的不是成雨的云,而恰恰是雨呢?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感受,一日狂风暴雨相携而下,硕大的雨点被风吹的零落不堪。

如果我们从被风吹散的是“雨点”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解释:

作者在这一天坐船泛游西湖,正在欣赏着西湖令人陶醉的美景时,突然乌云四起,似“黑云压城”,使人顿感压抑,接着就是暴雨如注,倾天而下。作者此时正好来到望湖楼下,看着如珠的雨点,毫无规律的“乱入船”。突然一阵风卷地而起,急速下落的“雨点”被风吹散,形成一片白白茫茫的水雾,水天之间被白茫茫的水雾相连,水天浑然一色,也即为“望湖楼下水如天”。其中一个“忽”字,说明了风起的快并且风势很大,加上急速下降的“雨点”,使“风”和“雨”之间的相对速度更快,说明有可能把雨吹“散”。再之风是卷地而起,首先吹散的是雨,而不是云。

提出这种说法,并不是否定了说上面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除了那种“雨前、雨中、雨后”的说法以外,还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而熙宁四年作者因反对王安石急于求成的变法措施,受到了改革派的排挤,于是就自请外调杭州。说是自请,也是出于无奈,心中不免有些痛苦和挫败感。

如果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说的是作者抱有对仕途坎坷一种乐观态度,即暂时的失意终久被“忽吹散”,自己的前程还是“水如天”。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说是作者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又适逢一场毫无预兆,来势凶猛的暴雨,把这种情景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顿有人生就像这来势凶猛的暴雨一样,令人无法预料。“望湖楼下水如天”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面对着种景象,感到自己的前程一片渺茫!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说没有这种可能,作者写的就是风来云散,天气转晴,天水一色!写于同一天还有另外四首绝句。其中一首是: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那么这首诗中的“斜风细雨”,又如何解释呢?总不能说是天气先是暴雨如注,接着一阵风吹散了乌云,

天气转晴,万里无云,不久乌云又致,又下起了雨吧!所以我认为当时西湖的暴雨并没有停,停下来是后

来事!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