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渭源讯(记者刘峰 通讯员杨秀萍)为有效推进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渭源县锹峪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直面高额彩礼治理难题,以“五个坚持”为有力抓手,破除陈规旧俗,培育文明新风,切实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 激活治理“红色引擎”
在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中,锹峪镇党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党委主导、政府推动、村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贯子口村支书郭路红介绍,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时,吸纳村“两委”成员、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以及党员干部、乡贤等各方力量。这些在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不仅让村民更易接受相关理念,还全程协助婚丧嫁娶事宜的申报、接待等工作 。同时,锹峪镇成立移风易俗工作专班,以网格为单位,制定《锹峪镇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提升行动方案》,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健全机制 夯实制度根基
锹峪村支书李孔军表示,村里积极引导村“两委”负责人参与红白理事会,宣传婚丧嫁娶相关规定与标准,倡导低彩礼零彩礼、控烟控酒等新风尚。锹峪镇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将抵制高额彩礼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同时,健全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把乡贤、“总管”“媒人”纳入其中,并严格落实红白喜事报备制度,实现事前报备审核、事中监督服务、事后跟踪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坚持群众自治 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我女儿结婚,我就不要彩礼,这样不仅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也响应了政府移风易俗的号召。”贯子口村村民王天生在为小女儿筹办婚礼时,积极响应政策,不要彩礼。他的做法得到了红白理事会成员的称赞,也为村民树立了榜样。锹峪镇在各村社建立红白理事会,发挥理事“总理”作用,通过事前劝导,引导群众抵制高额彩礼等陋习。此外,还组织“婆媳互夸会”“适龄青年父母座谈会”“媒人座谈会”等活动,加强沟通,凝聚共识。两年来,11个村红白理事会共介入婚丧嫁娶事件100余件,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320余次。
坚持典型引领 树立文明标杆
锹峪村二社村民王玉林也是移风易俗的践行者。2023年,他二女儿结婚时,他本不打算要彩礼,虽男方家长给了4万元彩礼,但他当场分给女儿、女婿各2万元,并陪嫁1万多元嫁妆。如今小两口生活幸福,其婚事俭办的行为获乡亲一致好评。锹峪镇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示范作用,评选“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今年以来,全镇共评选先进典型60余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80场次,发放宣传单6500余份,开展专项整治行动100多场(次) ,以身边榜样带动群众见贤思齐。
坚持凝聚合力 共筑文明乡风
贯子口村支书郭路红介绍,村里红白理事会结合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号召村民遵守村规民约。锹峪镇各村还通过举办“集体升学礼”“新春茶话会”等系列活动,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引导群众认可“低彩礼”或“零彩礼”,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通过多种会议明确群众行为规范,以群众监督的方式管理婚嫁活动。
如今,在锹峪镇,高额彩礼之风逐渐“降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正为乡村振兴增添亮丽色彩。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