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寻医问药

“把脉”当代中医之惑

时间:2015-10-30 11:29:46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薛应霞点击:

    如何定义“中医”?中医该干什么?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

  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近日与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进行了深度对话。黄开斌,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是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的健康文化学者。他从健康文化角度“把脉”当代中医之惑,并试图找到答案。

  问:您如何定义“中医”?

  答:“中医”这个概念产生年代较早。《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说法;唐代孙思邈提出了“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观点。古之“中医”是指尚中、尚和的医学,其核心理论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讲求阴阳平衡、五行有序、辨证论治。

  今之“中医”最初叫“国医”,始于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从地理概念上与简称为“西医”的西方现代医学相对应。正是这一称谓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出现原则性的观念错误,引发长达近百年的纷争。

  中医是“以平为期”的健康学,以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来化解危机;西医是“除恶务尽”的疾病学,动用“武力”消灭机体病症,属于下医。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点评:对“中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医与西医之争,更有助于树立中医自信。

  中医药界绝不能因一时的压抑和衰退而自暴自弃,社会各界也绝不能因一时的理念纷争而对中西医药区分出废立之别。

  问:您认为中医该干什么?

  答:许多人认为中医是治病的,其实中医的最大优势和价值不是治病,而是帮助机体恢复、维护和提升“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

  以风寒感冒为例,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一目了然:中医让感冒初起的病人喝桂枝汤发汗,利用汗液将邪气排出,如病邪入里,则采用催吐或下泻的方剂扶正祛邪重塑健康;西医用抗生素、抗菌素直接杀灭病菌,但不一定能使人恢复健康。

  西医以疾病为中心,中医以健康为中心,本应着眼于“证”,现在有的“中医”却老跟在西医后面效仿,以至于把自己的使命忘了。

  点评:中医是搞健康的建筑师,非要像西医一样上战场冲锋杀敌,肯定是“扬短避长”。如果中医将自身价值定位在恢复、维护和提升健康上,其特色和优势是西医无法比拟的。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近日在“传承与发展·2015广安创新论坛”上表示,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中,中医应该坚持“病前主导、病中协同、病后核心”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医事业发展,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理由期待历经坎坷的中医再现辉煌。

  问: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

  答:近代以来,西医攻击中医的理由是“不科学”,中医不得不“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标准来解释、改造自己,结果搞得“面目全非”。

  在科学时代,医院成为工厂,病人进去就上了流水线,几乎所有的检查诊断都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完成,西医用什么药、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也都是标准化的。

  科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产品是可以的。但人是活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用冷冰冰的仪器来管理人的健康肯定会出问题。

  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上说,西医的整个体系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中医建立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上,两者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西医与中医的科学之争,反映了人们对“经验之科学”与“科学之经验”认识的迥异。

  中医是生命科学,远比单纯的物质科学内涵丰富,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

  西医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却遭遇极大挑战:4000多种常见病95%无药可治,7000多种罕见病99%没有特效药;除阿司匹林经久不衰外,西药由于毒副作用严重,平均淘汰周期缩短为20年。

  西医的流水线模式以及对抗医疗、过度医疗、消耗医疗,是造成当前疾病越治越多、医患矛盾日趋凸显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尽快加以纠正。

  问: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

  答: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是“医药不分家”,可是过分强调“药”,拿中药与西药去比拼,容易使中医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

  中药与西药是两码事。中药的“药”的繁体字,是草字头加上“乐”的繁体字,表明中医解决健康问题主要靠“草”,以“草”的偏性纠正机体的偏性。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药”一直被叫作“本草”,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药多指化学合成药,以成分论药效,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还可能给机体带来不良反应。

  按现行药品管理法,中药新药研发必须遵循西药模式,用动物试验结果取代几千年的人体实验结果,导致大量经典古方废用;或干脆把中药“创新”为植物化学药,完全丧失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功能。

  与此同时,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枯竭,人工种植中药材存在种质退化、环境污染、炮制不当等问题;中药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屡见不鲜。

  点评:人们习惯将“中医药”连在一起用。这种叫法误导人们把中医的疗法局限在“药”上。如今,恰恰是“药”出现了大问题。

  中医最早的四大疗法分别是砭、针、灸、药,药排在第四,不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医,不能仅仅依赖于药,还应传承和弘扬其他非药物疗法,比如“药食同源”的食法以及手法、罐法、心法、功法等。这些自然疗法很少会像西药一样给机体造成新的、更大的伤害。

  问: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

  答:继续照搬西方的医疗卫生模式和医疗保险制度,“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将愈演愈烈。中医复兴的突破口应该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医养强生”的健康发展道路。

  所谓“医养强生”,是以健康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营养、调养、保养、静养等方式,帮助机体恢复、维护和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走“医养强生”之路可谓“一石三鸟”:一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难题,站在上医、中医和下医有机“组合”的大医学格局上,奔着健康目标,以强生为主,彻底摆脱“疾病越治越多”的恶性循环;二是解决中医的出路,让中医与西医在大医学格局中同处主体地位;三是发展健康产业,拓展慢病康复、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等服务产业。

  点评: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得出结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对人类健康的贡献率仅为8%。”同时,明确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博士认为,将西医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模式,转变为中医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养强生”道路,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若付诸现实,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