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民俗艺术 > 民俗风情

庄浪县平凉市庄浪县民俗风情

时间:2015-11-23 18:03:12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回族婚嫁一般亦分提亲(男方请人向女方求亲,亦称"送开口礼")、定亲、送大礼、迎娶四个仪程。定亲只求双方愿意,不合生相。迎娶多选"主麻日"(星期五)。新娘进门举行宗教仪式,请阿訇向已进行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诵念"尼卡哈"(祝愿词)。次日,新郎、新娘沐"大净"后见公婆及长辈。

民间饮食

饮食结构以面食为主食。民国时,北部及关山一带以莜麦、扁豆、糜、谷、荞麦为主,南部以高粱、糜、谷为主,统称"杂粮"。小麦面称为"白面",用作过节、待客,平日罕食。建国后,玉米、高粱逐渐成为主粮。1980年后,随种植业结构变化,小麦成为主粮,杂粮反变稀贵。

民间艺术

社火俗称"故事",由来甚久,清乾隆《庄浪县志略》有"立春之先日,迎春牛,扮戏彩"的记载。以后遍及城乡,品类多样,经久不衰。表演形式有曲艺、舞蹈、造型三大类,演出活动集中在春节。

曲种有眉户、小曲、笑摊等,以地摊形式演出。民国时,曲艺爱好者自发排练,称为"社火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文化部门积极挖掘和培植。1952年11月,举行首次曲艺调演,有南湖、岳堡、柳梁等13个代表队参加。1956年12月,选派曲艺艺人张正祖、岳俊顺等组成县代表队,参加平凉专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集体一等奖,3人获表演一等奖,4人获三等奖。又出席省观摩演出大会,有2人获二等奖。1963年,全县有社火班100多个。"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曲艺节目为"样板戏"及"革命歌曲"所取代。1980年春节重上舞台。1984年调查,全县有社火班170个,其中较著名的28家,有演员499人,乐师134人。

眉户,清末从陕西传入,流行于南湖、岳堡、赵墩、柳梁等乡镇。民间艺人在演唱中逐渐吸融本地小曲腔调,形成既保持眉户原有唱腔程式,又有地方风味的独特曲艺品类。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剧目多故事情节,有的从戏剧移植,而以唱为主,科白极少。据调查,原有曲牌70余种,现存30余种。伴奏原用板胡、三弦、摔子(碰铃)、瓦瓦(竹片打击乐),现增加二胡、笛子、打琴等。

小曲,流行全县,莫知所自。原为民间演出的主要形式,眉户传入后与之穿插演唱,称为"小唱"、"蕤唱"。曲牌、曲目繁多,行腔婉转悠扬。演出有对唱、合唱,边唱边舞,走十字步、八字步,甩扇、帕、蝇刷(拂尘),摇霸王鞭作舞。南湖一带用3-5名旦角表演;水洛一带4男4女,旦角舞蹈(称为"飞旦"),男角唱曲。

经济概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使全县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促发展。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突破1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2.1%,达到365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3%,达到4.5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达到3.96亿元,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9%,达到13.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达到1554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达到2.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达到6228元。至2006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4亿元,增长11.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700万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00万元,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9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78万元,增长5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5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66万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1658元,增长7%;粮食总产量12.79万吨。

 

6/6首页 上一页 4 5 6
相关文章
点击排行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