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学作品

国人的思乡情结——重温鲁迅《故乡》

时间:2021-01-24 22:37:12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国人的思乡情结——重温鲁迅《故乡》

郭天骄 (赴俄留学生)

有人说,他早年因为被迫看鲁迅的文章,自然地生出一种厌恶。直到快四十岁时,才重新把鲁迅这个符号归于作家,也终于承认了鲁迅的伟大。

我倒从未讨厌过鲁迅。因为我早在被强迫学习鲁迅文章之前,就读完了《呐喊》、《彷徨》以及鲁迅的其它杂文集。

鲁迅于191912月从北京回老家绍兴探亲、搬家并接母亲等人到北京。因对最后一次回乡感触颇深,于19211月作《故乡》并发表于《新青年》。《故乡》讲了什么呢?套用《狂人日记》的句式,是"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乡愁"

乡愁是国人精神家园的失落和悲怆。《故乡》里,鲁迅开门见山直奔遥远记忆中故乡的美。但触及近景,强烈的今昔对比,使鲁迅倍感悲凉。他只得用"故乡本也如此"来聊以慰藉。因为呈现在鲁迅眼前的,是"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但现实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故乡是人一生中最具温情的精神家园,而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精神家园的破碎。这种胆怯怀疑的心情,最终化作一句"故乡终是回不去了"

乡愁是国人对人们彼此间心灵隔膜的感伤和哀泣。"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对记忆中少年闰土的描写热情、积极充满诗情画意。而闰土的再次出场,却已经物是人非、令人错愕:面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穿着单薄,提着纸包和长烟管。手又粗又笨又开裂,像是松树皮。再不似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鲁迅怀着浓郁的故乡情结期待着这份温情,但是心理错位的隔阂,却成为出走还乡的中国人普遍遭遇的情感伤痛。其实这种"隔膜"也正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

乡愁又是国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困惑和茫然。面对闰土的苦难麻木,面对杨二嫂的俗不可耐,面对故乡落后的精神世界和破败的现实生活,""是一个满怀困惑的失语者。"20多年里远离故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追求现代文明。但现实仍未能提供给鲁迅一个完美的精神乐园,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为生活"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哀。这正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国人的思乡情怀实则是一种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心中,家与国密不可分,人们以爱家的心态爱国,以思亲的心情思君, 家庭、宗族、国家三者紧密相连。爱国之情成为思乡情感必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中国人感到希望遥远,但一直怀有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期望和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并且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不断进取。

我因为求学,于一年前到了俄罗斯,走得比鲁迅写《故乡》的时候远了些。本就觉得异国他乡形单影只,又少了儿时司空见惯的山山水水。全球疫情爆发,各种异端邪说纷起,更加剧了我的思乡情结和报国情怀。在学习之余,难免牵肠挂肚。我思念流经家乡兰州的黄河和生存在那里的至爱亲朋,我不但牵挂他们的安好还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1910年秋,毛泽东曾经豪情满怀: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换。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这是有志于家国建设的热血青年的共鸣。我当以此为楷模,学成凯旋。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