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电影 > 华语影讯

他们在,亦无尘——浅析电影《天水无尘》的审美意蕴  作者:兰立华(甘肃·张掖)

时间:2020-01-31 22:26:49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胡晓蝶点击:

他们在,亦无尘——浅析电影《天水无尘》的审美意蕴  作者:兰立华(甘肃·张掖)

电影《天水无尘》以“小人物”讲“大故事”,用“身边事”扬“真精神”,它用精彩的镜头刻画了城市环卫工人普通的日常生活,通过一系列朴实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揭示了环卫工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本文拟从主题的“社会性”、叙事的“碎片化”、音乐的“渲染性”以及情感的“共鸣性”四个方面出发,对该影片进行简要的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70周年的重要时刻,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全党启动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这一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影片《天水无尘》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以天水市秦州区环卫工人安东真实事迹为原型改编,他在平凡岗位、城市角落中塑造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在光辉历程、伟大奇迹、宝贵精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从人物塑造上讲,秦晓东是无数个环卫工人的“典型”,作为一个“典型人物”,他身上表现的诸多精神并非个人精神,而是无数环卫工人的社会奉献精神,也是无数环卫工人的共同初心,在他身上承载的不是“个别”,而是体现的“一般”。

电影《天水无尘》的叙事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字,即“碎片化”。“碎片化”(Fragmentation),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因此,电影故事的这种“碎片化”并非琐碎,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完整中的琐碎,是紧紧围绕环卫工选择的生活镜头所导致的“碎片化”。

通常评价一个故事“碎片化”似乎是带有贬义的,《天水无尘》则恰好相反,它正是需要这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才能使得故事本身更具有真实性,它将电影的视角推向了欣赏者,它让欣赏者觉得这不是某个编剧或某个导演眼中的环卫工人,而是每个欣赏者在现实中都能看见的环卫工人。通过影片本身,我们看到天未亮环卫工人便开始清扫马路,听到他们向乱扔垃圾者讲述环保的重要性。在大街,在广场,在公园在你看到或者看不到的地方,始终都有他们“碎片化”的故事。

背景音乐作为对镜头画面的辅助,往往具有很重要的情感渲染力。《天水无尘》的音乐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容易带动欣赏者的情绪,它的元素风格是多元化的,并无一贯而至,渲染伤感的情感基调。养狗人和环卫工人发生争执,音乐所呈现的是滑稽的风格,秦晓东一家人吃饭,音乐表现的是一种温馨的情感基调。

该影片最具感染力的片段便是秦晓东去世后,他的妻子在遗像面前哭泣的音乐,女主人公的言语中不仅仅体现的是悲伤,还有对过去美好的缅怀,以及未能实现的遗憾。“你答应过我,说等我病好了,带我去看大海,带我去爬长城,你食言了,你知道吗?”情感的层层递进、逐渐深入与音乐的旋律相辅相成。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以情感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让欣赏者与故事中的人物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这种情绪的感动,这种柔软,温暖又巨大的力量,来自于故事本身。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为身边的同事分担工作,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善于解决矛盾的热心肠,看似寻常,其实不然。这种凝聚力和共鸣感,往往会让欣赏者热泪盈眶,影片播放至结尾,还得需要时间去平复发自内心灵魂的颤动。

电影《天水无尘》所宣扬的环卫工人的“无尘”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并发扬的。无论是航拍,还是特写,对天水这座城市的宣传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麦积山、伏羲庙、红桥、南郭寺,不论你在哪里,看到它们,就是看到了家,一座“无尘”的家。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