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古玩收藏

滴尽玉蟾蜍——甘肃省收藏协会李治甲砚滴收藏展览

时间:2019-09-17 10:01:52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李治甲,甘肃省收藏协会党委书记,大槐树书画院院长,我国著名砚滴收藏家、票证收藏家。


    李治甲先生收藏有各种砚滴600余件。从历史朝代看,既有汉代至清代各朝代砚滴,又有近现代书画家使用过的砚滴,还有距今4000多年的砚滴鼻祖——彩陶砚滴; 从材质看,有瓷、陶、紫砂、金、银、铜、铁、锡、铝、木、玉、石等各种材质;从制作工艺看,有拉胚、捏塑、铁胎上釉、鎏金镀银、雕刻、镶嵌、鏨卯等等;从形制看,世间万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人物、动物、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应有尽有。前人评价砚滴:“器必有型,型必有意,意必吉祥”。参观李治甲砚滴收藏展,定会让您大开眼界,感受中华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无穷风雅,感叹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砚滴是不可缺的文房用品

过去,既没有钢笔、铅笔、碳素笔,也没有液态墨汁,更没有打字机和电脑,毛笔是书写的唯一工具。写毛笔字必须研墨,研墨必用砚滴滴水,因而砚滴同笔、墨、纸、砚同样是不可缺的文房用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到写字先生,再到学童,每天都要用到砚滴。

        砚滴,也叫水滴、水注。是古人研墨时的注水器。古人研墨因砚池小,往砚池滴水,往往很难控制水量,于是就改进发明了滴水的器具——砚滴。砚滴和水壶相似,用途是盛水和注水,都有储水腔、进水口和出水口;不同的是砚滴无盖,进水口亦是气孔,一只手指或按或松进水口,即能自如控制出水口流水量。

砚滴清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砚滴不仅是案头的实用小物,也是主人品味和身份的代表。砚滴一出现便赋予高贵身价、文人气质和赏玩特质。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缺的实用四宝。而相比之下砚滴的清赏把玩价值却大于它的实用功能,古雅别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它寓意美好,题材多样,或构思精巧,或雍容华贵,其拥有对象则往往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充分显示了豪门望族的审美情趣。他们的情趣和喜好是大师们制作砚滴的标准,因此传承至今的砚滴类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藏价值,倍受追捧。

宋代崇赏砚滴之风达到极致

    宋朝是中国艺术的顶峰时期,宋代的文人雅士,极注重个人砚滴的品质,曾以砚滴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造诣、素养和身份,文房是否高雅!他们经常在一起欣赏、讨论、把玩和交流,并以砚滴为题材吟诗作歌,抒发感情,或作为赞美、礼物、寄语赠与对方。因此,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个个称得上是“砚滴大玩家”。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诗中写道“相思欲写寄,滴尽玉蟾蜍”。意即想把浓浓的相思全部写在纸上,墨磨到最后,连砚滴(器型玉蟾蜍)里的水都滴干了。如宋代诗人陆游写有:“《昼巢五咏砚滴》铜之在人间,细大各有境。散为五铢货,聚作九牧鼎。天禄与辟邪,乃复参泓颖。致用孰相须?寒泉出金井”。宋代诗人刘克庄写有:“《蟾蜍砚滴》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 。宋代诗人邵清甫写有:“《牛水滴》铜牛肚里虽无物,中有深深似涧渊。牧童不暇闲吹笛,苦为诗人滴砚泉”。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有:“《梅菊同插砚滴》两枝残菊两枝梅,同入银甖酿玉醅。待得陶泓真个渴,二花酒熟与三杯”。不仅仅是宋代,历代诗人也都有砚滴的诗作,如西晋诗人傅玄写有:“《水龟铭》铸兹灵龟,体象自然。含出原水,有似清泉。润彼玄墨,染此弱翰。申情写意,经纬群言。”唐代诗人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等等。
 

砚滴是激发创作灵感的酣酒


        当你握起一枚小小的砚滴,精美绝伦的造型会使你感受到舞文弄墨之愉悦;寓意深刻的画面会使你致远畅怀,享受悠然人生;晶莹润泽的釉色如芬芳晨露沁人心脾,兼收并蓄着天地之灵气。当水滴滴入砚田,墨汁研出层层涟漪,你瞬间茅塞顿开,诗兴大发,已抑制不住要写意大自然、挥毫泼墨的创作冲动。“松风一曲来清音,飞花吹满研池头”,所以古人说:砚滴可以“助文思,养心性”,是激发灵感的酣酒。

砚滴——最风雅的收藏品
文化含量极高,身价不菲

砚滴的特点:一是小巧,易于把玩,它如同艺术门类的小品,器型虽小,却艺术性极高,摆放在案头,意境深远,是文人雅士个性的集中体现。二是形制多样,世间万物都可作为题材,欣赏砚滴如同进入万物生态博览园,使人心旷神怡。三是清赏把玩价值大于实用功能。砚滴一出现便被赋予高贵身价、文人气质和赏玩特质,是主人品味和身份的代表,充分显示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历代称其为“最风雅的艺术收藏品”。

 2004年9月12日郑州日信拍卖公司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长10厘米的北宋汝官窑“粉青釉鸳鸯水滴”,落槌价1050万元。小小砚滴文化含量极高,身价不菲。

李治甲先生,收藏砚滴40余年,锲而不舍,节衣缩食,发现一件不遗余力收入囊中,日积月累,渐成巨藏。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