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传统艺术 > 艺术热点

俞清秀:“手套大王”的工匠精神

时间:2016-05-30 22:12:45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每个行业,都有一种灵魂,叫“工匠精神”,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在台州就有这样一个人,29年来,他只专注于做工业防护手套,无论是销量还是质量,他的公司都做到了全国的NO.1;去年,他公司生产的手套卖出去了9000多万双,销售额达3.8亿元,在国内市场,每100双PVC工业防护手套就有38双是他家的;他的匠心精神还引起了央视《工匠精神》栏目的关注,特派资深导演赴台州用镜头来记录。

  29年来,他的公司专注于生产工业防护手套,无论销量还是质量,都做到了中国的NO.1。今年1月6日,央视找到了他,将“东亚手套”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样本,呈现给全国观众。

  人物名片:

  俞清秀,1957年出生在黄岩一户普通家庭,现为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农村种地,学过电器维修。

  1987年,创办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

  2010年,获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人物。

  2014年,荣获中国劳动保护用品行业年度风云人物自主创新奖,并被台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台州市劳动模范。

  讲述:创业头一年,便遭“滑铁卢”

  说起创业,早在1975年高中毕业时,我就有创业的想法。那时还没有高考,也没有市场经济,我只能在家种地。虽然如此,这也按捺不住创业的心,跟着师傅学了点电器维修的本领。

  改革开放后,我一边种地,一边从事木材生意。其中,1984年,大陈岛植树造林的工程就是我承包的,那时我派了30名工人在岛上干活。

  1987年,我开始真正的创业,与其他4位股东一起创办了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那时,公司是在300平方米的旧仓库里,只有10多个工人,总投资2万元。

  不过创业头一年,公司就遭遇了“滑铁卢”:30万元的年产值,亏损达8万元。眼看工厂就要倒闭,股东们纷纷甩包袱退出,只剩我一人。作为法人代表,我不能退缩,必须坚持,更要拼命地往前走。

  那时,我也总结了一下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此前从未在工厂工作过,没有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是缺乏资金,上世纪80年代末的银行是不会给我们这样的小厂“大额”贷款的。

  一笔8万元的“及时雨”贷款

  坚守是痛苦的。我跟老婆两人,既要承担技术、生产,又要负责销售、运货。每天天一亮就开始干活,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能休息。那时将货物运到码头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前面拉手拉车,老婆在后面推。

  没有管理经验,我就多看书学习知识,总结现实经验;没有资金,我就挨家挨户向亲朋好友借,也算能够维持下来。

  而真正让我摆脱眼前困境的,是一笔8万元贷款。那时,我找到了当时的海门农村信用社主任,详细地介绍了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他被我的坚守和真诚所打动,贷了我8万元。这无疑是场及时雨,为了感激农信社一路扶持,至今我公司的主账户都是开在农信社。

  重质量、讲信誉,是立足市场的法宝

  那时,我们生产的也是极为普通的工业防护手套。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当时仅台州就有不少的同类企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何立足市场,只有把“重质量、讲信誉”放在首位。

  在选材方面,我们都是采购国内国外一流的材料。从棉纱采购到织布开始,到下料到缝纫,最后到流水线出产品,都是自己把控,自己生产,不到外面代加工。

  此外,早在1994年,我们就制定了自己的标准,这在国内工业防护手套行业尚属首例。因为参照的是国际一流水平,我们产品质量也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另一方面,信誉也是至关重要。在我看来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有一次,在东北的一家经销商接到俄罗斯客户2万双防寒手套的订单,长度为28厘米。由于交货时间短,28厘米也不是常规尺寸,公司没有库存,更来不及重新生产。

  为了及时交货,使公司信誉不受影响,在与客户沟通后,我们决定,由自身承担差价损失,把价格更高的30厘米防寒手套当作28厘米发货,这也赢得了外商的好评。

  就这样,我们企业一步步走向正轨,销量也在稳步上升。1994年,我们建了第一个新厂。2002年,我们投资兴建台州市博尔格手套有限公司与东亚公司共同发展。2005年,我们在台州滨海工业城新建了如今的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

  创新,让我们走得更远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创新。前20年,我们更多的是在模仿国外,但这八九年来,我们都在创新。

  2013年,我们在家用手套的市场调查中,发现乳胶家用手套有着不耐温、易发粘、易老化的缺陷,市场急需一款在性能上全面超越乳胶手套的产品。

  经过研究,我们决定研发PVC家用植绒手套。由于新产品性能上的差异,原有工业防护手套工艺不能沿用,所有的工艺、设备必须另起炉灶。

  为此,研发中心将工艺研发和设备改造同步进行。新手套历经两年时间,61次工艺配方调整,9次设备改造,终于研制成功。这也是国内首款PVC植绒家用手套。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掌握了PVC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技术,而产品也从创业之初单一的工业防护手套发展到其他防护手套、功能手套和家用手套等近百个品种。截至目前,企业已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从2002年起先后参与6个国家标准的制定。

  而且,这一款新型PVC植绒家用手套,推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在此之前,摆在美国超市货架上的手套则是清一色的日本货。

  让中国手套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让中国手套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当初起名“东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处在东亚,另一方面是想走出东亚,走向世界。

  而真正让我树立品牌意识的是在1989年。当时,公司业务是跟着销售人员走的,一旦业务员离开,业务也随之流失。两个业务员相继离开公司,带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业务,公司举步维艰。

  为此我立志创立自己的品牌,必须做到“只认品牌,不认人”。正是这股信念,让我将东亚手套品牌一步步发展至今。

  2012年,全球最大的手套生产企业、美国上市公司为扩展海外业务,想迅速打入中国市场,由CEO亲自登门,提出兼并事宜,并且条件非常优厚。

  说实话,当时我也有点动心,是儿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东亚手套现在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中国,我们要保住的是民族品牌。”

  这件事情之后,我也加快了海外布局。我把美国作为海外战略的第一步,成立新公司,把东亚手套品牌打进美国市场。

  目前,我们正着手寻找兼并一家美国企业的手套公司。相信未来,我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手套的民族品牌能够真正走向世界。

  对话

  记者:今年1月6日,央视《工匠精神》栏目组找到了你,将东亚手套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样本,呈现给全国观众。那在你看来什么是工匠精神?

  俞清秀:工匠精神就是专注做一种产品。29年来我们只专注于做工业防护手套,从一只只手套到一条流水线一批批的手套,我们都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把产品做好。做其他任何产品,也是这个道理,必须要专注。

  记者: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有很多,你有什么可以建议他们的?

  俞清秀:首先要专注,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行业后,就要坚持下去,不要遇到挫折就退缩;其次要学习管理,目前中国的管理还是相对落后,要学会规范化管理;再次,做企业如同做人一样,要勤勤恳恳、诚信为本,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产品做好了,金钱自然也会有。

  记者:你说要让中国手套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能谈谈目前中国民族品牌的现状吗?

  俞清秀:说实话,目前中国民族品牌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并不多,主要存在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强的问题。就拿我们企业来说,虽然也在创新,但和欧美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再继续努力。此外,我们的管理理念也需要更新。

  据台州晚报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