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婚嫁频道 > 时尚婚礼 > 各地婚俗

农村婚俗的难与俗

时间:2015-03-20 16:09:54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小柒姑凉点击: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应该引起关注、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农村崇尚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新风,是一个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重大问题。

  多重因素促使农民高消费

  “邻居家的姑娘出嫁时彩礼收了15万,婚礼操办得热热闹闹,我家女儿出嫁时自然也不能示弱。”庆阳市正宁县长口村村民黄民强告诉记者,春节前,他的女儿出嫁,由于担心女儿嫁到男方家受苦、受委屈,因此,根据当地行情,他替女儿向男方索要了较多的财物,从小件的服饰、日用品到大件的小轿车、楼房等。

  事实上,农村“娶不起”也源于“娶妻难”,“不论彩礼多少,主要是没有‘苗子’(指女孩)。”正宁县姚家川的姚晓亮坦言,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重男轻女导致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有的行政组有男孩和女孩100个,其中女孩不到20个。

  正宁县位于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年轻人都愿意进城打工,女孩留在城市的比例较大,外地的女孩嫁进来的有但不多,无疑加剧了娶妻的难度。

  甘肃泫渊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民盟兰州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宋永强表示,造成农村婚丧嫁娶过度铺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认识落后,生活方式单调,往往通过大办红白喜事的方式达到表现自己、求得他人认同和赞许的目的。其次,虚荣心强,盲目攀比成了举办者大操大办的心理动因。互相攀比之下,彩礼一路攀升。并且,“吃酒还席”、“你来我往”的人际关系规则导致这种不良风气出现恶性循环,从而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兰州大学柯杨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农村,一些人为了面子,不顾里子,生怕别人说闲话,所以宁可癞蛤蟆支桌子——死撑活挨,也要把婚礼或丧礼办得规模宏大、热热闹闹。这种“摆谱”意识,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缺点之一。

  采访中,许多村民毫不掩饰地说,通过出嫁女儿索要高彩礼,一是想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另外,是要为儿子积攒娶媳妇的彩礼钱。

  红白喜事高消费背后的隐忧

  庆阳姑娘太值钱,想要媳妇先攒钱;好不容易攒点钱,娶个媳妇全抖完;一次花了几十万,还有媒人没算上;酸甜苦辣真难言,外债不知何时还……这首打油诗目前是庆阳农村婚嫁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农民因病返贫问题逐步得到了缓解。可令人担忧的是,农村的红白喜事费用不仅没下降,反而节节攀升。过度铺张的不良消费现象,不仅严重悖离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诸多危害,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巨大绊脚石。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民俗学专家徐枫说,结婚彩礼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父母把女儿养大付出了很多,男方给女方一定数量的钱财作为彩礼,是人之常情,也是图个喜庆。问题是,目前部分农村存在天价彩礼,把人同商品等同起来交易,带有买卖性质,是不应该被提倡的,是违背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这种陈规陋习,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让许多农民家庭因婚返贫。

  记者调查还发现,我省大部分农村小伙、姑娘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年终回家一次。男女双方互相之间根本不了解,却要在短短的春节期间,在媒婆与双方父母的撮合下“突击解决”终身大事,这种缺乏感情基础的“速配”,导致“闪婚”之后的“闪离”日益突出。有关数据显示, 2013年,正宁县登记结婚2422对,办理离婚195对;2014年登记结婚2175对,办理离婚237对。

  “在农村,很多红白喜事操办时浪费现象极其严重,极易使人产生虚荣、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等不良道德观念,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负面效应,并且容易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因为举办红白喜事而债台高筑,家庭因此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宋永强说,有些人为了争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结了婚就闹离婚,导致妻离子散酿成悲剧的有之;有些人为了讲排场,被逼无奈,铤而走险,未进洞房先入牢房者亦有之。

  倡导农村文明健康新风

  据了解,针对农村婚嫁彩礼动辄十万多元,个别甚至二三十万元的现象,庆阳市文明办、庆阳市委农村工作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开展了“抵制天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改变相互攀比、铺张浪费、迷恋旧俗等不文明风气,引导农村婚丧嫁娶回归理性。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节这一传统美德应当继承。然而,凡事都必须有‘度’,鉴于这一现象对农民生活乃至农村风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各地应主动应对,加强引导。”柯杨说,在“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号召下,政府公务方面铺张浪费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扭转奢靡之风。

  柯杨建议,各级地方政府不但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行政手段,大力提倡厚养薄葬,还需各乡、镇、村建立民间自发的“红白事委员会”,由很有威望的乡老主其事,在筹备、请客、购物、宴会诸环节进行集体讨论决定,树立既隆重又节俭的好风尚。这是河北省等地的成功经验,甘肃应当借鉴。

  省政协委员马卫华向政协甘肃省十二届三次会议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群众科学文明婚俗习惯的教育引导,让老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婚姻爱情观,让“婚姻文明风”吹遍农村。同时,还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农村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收彩礼,或者象征性收取少量财物,树立典型,作出榜样。

  要改变农村的不良习俗,除了倡导农村文明健康新风,还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宋永强表示,首先,要从宣传教育入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道德宣传,引导社会成员摒弃陋习,倡导勤俭节约、求真务实、婚丧事从简的良好风气。其次,要通过一定的规制手段,管束人们的行为,例如对高消费征税以抑制铺张浪费,或对财富的极度浪费行为进行罚款等。并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人的文化生活,拓宽视野,改变观念,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同时,还要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基层干部首先应婚丧事从简,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各级行政机关及所有公务人员举办各种公务活动时注重从简务实,用风清气正的官场文化引领社会成员理性消费、文明消费。

 

相关文章
今日热点推荐
编辑精选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