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美景寻踪 > 甘肃景点

【文化甘肃】民俗:从一碗“牛娃子饭” 品冬至的人间烟火

时间:2018-12-28 17:08:55来源:新华网 编辑:赵雨豪点击:

  冬至过节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作为一个带着节日寓意的节气,冬至已经经历了接近千百年的变化,至今还是国人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节气之一。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而在甘肃张掖的山丹县,每年冬至,人们吃的却不是饺子而是“牛娃子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牛娃子饭”在张掖历史悠久,是由厨师把面和好揪成蚕豆般大小,再用专门的梳子摁上梳状花纹,像个中间大两头小的“花牛犊”,煮熟后与炒好的肉菜烩在一起,就是一大锅“牛娃子饭”。

  今年冬至,山丹县祁店的村民早早就准备了10000斤面、18头猪以及大量蔬菜在68口大锅用来烹制“牛娃子饭”。

  一大早,空气中漫着白烟混杂着食物香气,人们匆匆忙忙准备制作“牛娃子”的原材料。那一碗“牛娃子饭”带着烟火味,最真实的人间感受。起于灶膛,缭绕于房梁屋脊之上,氤氲在人们的眉眼心底,流淌着的幸福温和持久。


  浓郁的汤水,炒的恰到好处的臊子,再撒上些细碎的葱花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娃子饭”出锅,在凛凛寒冬里,如此简单便可寻到冬至的节日滋味。


  人们排起了长队,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娃子饭”在大厨手里迅速出锅,大人小孩围聚在一起,等待“牛娃子饭”出锅。


  在山丹,冬至这天,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娃子饭”,用嘴吹着气,试着温度,吃完面后再喝光臊子汤,如同给一年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今年冬至,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祁店村不仅准备了“牛娃子饭”,同时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捣老爷”、耍龙舞狮、本地秧歌、高台舞狮、山丹小调、民间小调联唱等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艺节目。

  “捣老爷”也叫“熬牛犊子”。每至冬至,人们于黄昏时分相约一起,敲锣打鼓,唱起饱含祝福的小戏:“祷、祷、祷老爷,金银财宝往里捣,五谷丰登庄稼好。祷、祷、祷老爷, 生财发福进元宝,丰衣足食日月好。祷、祷、祷老爷, 冬至日头往回倒,六畜兴旺春来早……”

  “捣老爷”表演时,一面大鼓加两面锣为主要响器,队伍在一位无需化妆手持勾锣的中年男子引导下,四位壮汉抬一顶华丽大轿,轿中坐一位着古代官服头戴纱帽的老爷,在六个衙役的簇拥下唱念着“捣、捣、捣”唱词表演行进。乡民们操着浓浓的山丹方言,洒脱地跳着、激情地吼着、会心地笑着,演绎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今年,在祁店村还设有冬至集市,商家摆设了不同种类的小商品,还原了过去农村赶集的热闹场景。小摊前面总是有围着的人,人们边走边吃,似乎又找到了童年的欢乐。

  任你有十八班武艺统统露出来,摆在街边。任你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件,亮出来,摆在街边。祁店民俗节透着浓浓的中国风、乡土味儿。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而美食本身,也是我们对生活源源不断的热爱。

  在冬至日,一碗地道的“牛娃子饭”,它是冬至山丹县特有的底色。乡音难改,乡俗深藏,在细细碎碎的日子里,被风轻轻一吹,便会不可抑制的跃上掌心,而节日,总使人们的心变得柔软、缠绵。

  在这样的乡音乡俗中长大,无论漂向何方终是家乡人。

  家乡,在心里生根,融化在无尽的烟火气中,这家乡的味道,是节日的味道,亦是幸福的味道。(陈楚培 摄影 报道)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