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保健养生

飞出第一岛链1000余公里!中国军机赴西太平洋远海

时间:2015-11-30 09:51:36来源:军事新闻观天下编辑:朝阳点击:



(第一、二岛链示意图)

巡航东海,飞越第一岛链!

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上校11月27日在南京发布消息,空军于27日组织轰-6K等多型飞机飞越宫古海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飞出第一岛链1000余公里;同时出动轰-6K和多型歼击机、多型预警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远海警巡。


轰炸机起飞

今年来四次赴西太平洋训练

申进科上校说,空军是战略性军种,战略能力要与国家利益相适应,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的空天安全保障。今年以来空军4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提升了航空兵远程远海体系作战能力。


公开上空飞行的轰-6K轰炸机

跨越岛链将常态化

发言人表示,组织航空兵远海训练,是濒海国家空军的普遍做法,是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正常需要。依照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国空军航空兵出第一岛链开展远海训练,仍会依据情况进行。


轰-6K机群

发言人介绍,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两年来,空军一直保持常态化空中警巡。对进入防空识别区的外国军机及时识别、判明类别,并进行了全程监视。对异常和不明空情,根据不同空中威胁采取相应措施,保卫了国家空防安全。


中国苏-30MK战斗机

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

申进科上校表示,空军是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空天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力量。空军官兵将在强军路上一往无前,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中国海军发展制海权: 要在任何海域待得住

依据海权理论最初的观点,制海权是指阻止敌方运用某一海域、同时保障己方自由使用这一海域的能力。简单地说,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让敌人使用这一片海域;二是己方可以自由使用这片海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制海权的概念有了新的变化,以德国提出的新一代制海理论开始登上军事舞台。这一理论认为控制海洋即是不让对方使用这一片海域,并没有提及己方能否使用。通俗地讲,就是这片海域我不能用,你也别用。
  
如果以制海型海军的标准来衡量这两种制海理论,真正的制海型海军仅仅适用第一种观点的表述,也就是我方能够阻止对方使用这片海域,且我方能够自由运用这一海域。否则不管作战海域有多大,都称不上是一支真正的制海型海军。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目前的海上作战力量,人民海军离制海型海军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以往,中国海防曾局限于200海里半径,更远的海域则无法到达;现在,人民海军有能力行驶到更远的海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在更远的海域实现控制海洋的目标。
  
真正的制海不仅仅是要行驶到某片海域,还要在这片海域待得住,有能力在那里执行各种任务,应对各种危险和挑战。
  

人民海军已经朝着这个目标走出了一大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就是一个接近制海型海军所能够执行的行动。中国舰队到达国际海域,长期停留执行护航任务,一旦附近发生战乱,编队可以临时转换任务,执行海上撤侨行动。
  
但,目前这些行动是在没有高威胁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我们离建立一支制海型海军还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海军现在已经走在了驶向目标的路上。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曾如何兴起又如何中断

两千年前,孔子叹曰:“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惹得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上,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之前,的确有一个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东西之间海上贸易的发起者、主导者,打造了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

宋明时期的皇家海权时代

有宋一代,因辽、金压迫北疆,西夏阻断西域,故贸易转向海外。于是乎,下海!下海!使海域大开,塞翁失马竟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说,唐朝是中世纪的结束,宋代是近代化开端。

南渡后,宋高宗从海路逃向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望了数月,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一到临安,他便号召对外开放,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阿拉伯人一道,控制了印度洋的海权。

宋高宗鼓励海商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贸易,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一个灯塔导航系统,引导航行的海船,还请商人协助,组成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足以取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长期掌握的制海权。

宋代的大宗商品是陶瓷。陶瓷的起点在瓯江上游的龙泉窑,出海口就在温州。从温州出发,走东洋,或由明州转口,或直接走,下西洋,往广州、泉州转口。南宋时期,朝廷全力经营海洋,使得“陶瓷之路”的分布范围比“丝绸之路”更广,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提到“渡江之初,东南岁入不满千万”,那时浙、闽、广三市舶司收入已达两百万贯,占了五分之一。南渡之初,宋高宗捉襟见肘,因为海外贸易,财政收入很快恢复。到了孝宗一朝,财政规模就全面超越北宋。

明初,虽有太祖“片板不许入海”令,但朱棣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宋朝向海洋发展核心目标是“重商”,不知还有海权。朱棣渴望海权,郑和的庞大舰队下西洋,亦贸亦战。冯承钧撰《中国南洋交通史》认为,明朝以前,称南海、西南海者,至明朝时,改称为东洋和西洋。婆罗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所以说“当时所谓之西洋,盖指印度洋也”。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东洋几乎就成了中国内海,西洋才是新世界。

英明君主的愚蠢选择

明清鼎革之变,郑成功提出以海权争天下,这样的主张,在中国是破天荒。此前,郑成功以“通洋裕国”向隆武帝进言,以之为国策,这在政治思想上,也是第一次。郑氏还为这次“开拓海疆”赋予了一个“国家理由”——反清复明。

以这样的“国家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接着,派使者到吕宋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屠杀华侨的罪行,联络各地甲必丹——华侨首领,叫他们断绝同吕宋贸易。须知,华侨势力,是中国民间海权的一部分,华侨势力消长,意味着中国民间海权的进退。郑氏时代,中国民间海权的基础,是东南沿海、更分布在南洋,所有进入这个海域的列强,全部在郑氏的海权范围之内。

对于东南沿海的民间海权,刚刚入关的清朝视为大患,清朝以铁骑占有国土,尚难以顾及海权;南明退到海边,以中国民间海权力量与之抗争。欲灭民间海权,清朝不择手段,海禁以外,更厉行迁界。康熙年间,三次迁界,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居住民都被迁走,寸板不许下水,片物不许越界,违者杀无赦。就这样,几乎将我国民间海权连根拔除。刚好西班牙人屠杀华侨,这在清王朝看来真是天遂人愿,助它消灭中国民间海权。在康熙皇帝这样文治武功的大君主面前,民间海权逐渐凋零。郑成功死后,这个在航海和自由贸易中成长起来的“海商——军事复合体”走到了尽头。

在铲除了郑氏集团之后两年,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设立了粤海关,建立起“十三行”贸易制度。至此,大清国放弃了海洋。所谓“行商坐贾”本是相辅相成,如今把海上贸易之路放弃,专门做起摆摊的贩子,海上丝绸之路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