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甘肃娱乐

【新华社】《丝路花雨》40年“香雅如故”

时间:2018-12-24 11:28:06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雨豪点击:

演员在敦煌飞天剧院表演舞剧《丝路花雨》(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兰州12月22日电(记者 聂建江 张玉洁) 40年,走进约4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2885场,观众达450多万人次。这是诞生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中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成绩单。40年来,这一高雅剧目常演不衰,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文艺领域如同春天的大地,孕育着新的生机,偏居西北的敦煌进入一些艺术家的视野。

  “艺术界翘首以盼新气息,要百花齐放。敦煌艺术是世界艺术的样本,要用中国语言讲述世界主题。”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说,1978年,艺术家们近10次前往敦煌学习,希望突破教条,创作出遵循艺术规律的文艺作品。

  七易其稿后,一个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故事轮廓形成。敦煌画工神笔张及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成为舞剧的主线。

演员在兰州黄河剧院表演舞剧《丝路花雨》(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除了主题创新,舞台上的细节也多有突破。露脐装、喇叭裤,这些源于敦煌壁画的演出服在当时称得上“暴露”。所幸,当时的艺术家和地方干部解放思想,顶住压力。第一代英娘衣裙飘飘、反弹琵琶的造型,成为《丝路花雨》的经典瞬间。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丝路花雨》在京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当时舞台艺术的一股新风。演出团队随后频频应邀前往广州、香港、上海等地演出。演员们没料到会去各地巡演,连衣服都没带够,家属只好邮寄物资。

  “没想到会这么火,一炮而红。”陆金龙说,“当地媒体盛赞舞剧精美、服饰华丽、演员漂亮,艺术原来有另一幅美好的面孔。”

  在大包容、大开放的背景下,这部由中国西部舞蹈艺术家演绎的舞剧,成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并前往海外巡演。

  “《丝路花雨》是世界认识中国舞台艺术的一个窗口。它让海外看到,中国的色彩不是‘一片蓝一片绿’,而是缤纷多彩的,中国艺术是博大精深的。”陆金龙说。

演员在兰州黄河剧院表演舞剧《丝路花雨》(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随后,多样的剧作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仅是敦煌题材,就产生了《大梦敦煌》《敦煌古乐》等众多作品。

  进入21世纪,《丝路花雨》剧团一度面临生存压力。“独领风骚一两年容易,但赢得市场几十年难。光获了奖、有口碑还不行,还要走向市场。凤凰要涅槃,艺术作品也要在创新中传世。”陆金龙说。

  2008年和2016年,剧团借势而上,给经典作品动了“手术”:配乐从民族乐队变成了交响乐队,服装不仅有古典美也有了时尚味。

  新编排后的《丝路花雨》再次掀起巡演高潮。演出以商业形式走进了肯尼迪音乐中心等世界知名的艺术舞台。

  2017年,《丝路花雨》推出旅游版,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始常态化演出。

  “旅游版针对普通游客,剧情、音乐等均忠于原作,时间从110分钟压缩到80分钟,更多使用了数字舞台技术,希望用通俗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部经典舞剧。”旅游版《丝路花雨》联合出品人林忠益说,经过两年的市场培育,这部剧已在敦煌演出400余场,基本与市场顺利对接。

演员在兰州黄河剧院表演舞剧《丝路花雨》(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旅游版《丝路花雨》更像是激活市场的“鲶鱼”。在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三台演出在竞争中发展。敦煌市旅游局副局长贺雁鸿说,敦煌旅游演艺的游客转化率达到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旅游版,《丝路花雨》还演变出多种形式。从世界级的艺术殿堂到农村的露天舞台都能演出。陆金龙称其为“既能上厅堂,又能下厨房”。

  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开花,《丝路花雨》多次前往沿线国家演出,成为沟通民心的艺术桥梁。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