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课题组赴比利时开展课题调研

时间:2018-12-04 14:43:17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雨豪点击:

读: 62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年11月22——27日,以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行5人赴比利时开展课题调研,参加了题为“时尚研究、美学与饮食文化的转译过程:比利时、中国和日本为例”国际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系、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研究所共同主办。除了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彭静莲教授、兰州大学张进教授等主办方研究团队的成员以外,参加此次国际工作坊的嘉宾还有日本法政大学(Hosei University)大学的Miki Sugiura教授及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晶晶、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Johanna E. von Pezold、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连晨炜等共同探讨了当代时尚、饮食与美学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次国际工作坊由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系彭静莲(Ching Lin Pang)教授主持。

在会议期间,课题组成员提交了论文并分别汇报了研究结果,对“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重大项目进行了阶段性推进,对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彭静莲教授负责的项目子课题“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的推进情况交换了意见并展开了积极讨论。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系彭静莲(Ching Lin Pang)教授首先介绍了这次国际工作坊的背景信息。此次国际工作坊由安特卫普大学STIMPRO项目组承办,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在过去数十年里,时尚研究已经有诸多转向,非西方国家语境中的西方时尚形式一再被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形式,来表达个体、都市、族群、品味等方面的意义。为了加深对时尚、饮食、文学以及其他领域中文化转译现象的探索,本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比利时、日本、中国等国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探讨时尚与美学、时尚与都市、时尚与饮食、时尚与认同等主题。

兰州大学张进教授做了题为“论丝路时尚审美文化流通的多元系统及其意义(On the Polysystem of Fashion Circulation along the Silk Road)”的报告,张进教授从“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这六个层面阐释丝路时尚审美文化流通的多元系统及其意义,对丝路审美文化属性特征进行归纳和论述;对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思维盲区进行了诊断;也对方法论和范式意义上的丝路审美文化进行了阐述。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的雀宁博士后代表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宣读了王杰教授的论文。王杰教授通过两部引人瞩目的电影《战狼2》和《聂隐娘》来讨论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尤其是民族主义盛行的当下,应当如何去解读民族国家框架中的影视美学。

上午的分组讨论中,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眉钧比较了理论家福柯、鲍德里亚和丹尼尔·米勒关于物质文化与时尚的理论,福柯关注再生产性,鲍德里亚强调象征意义,而丹尼尔·米勒结合前两者的观点,注重时尚研究的“再语境化”,与消费主义结合起来,从而去解读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连晨炜在报告中讨论了时尚研究的伦理维度。当下的时尚产业中层出不穷的伦理问题,激发学者思考时尚产业的劳资关系、阶层与美感差异、时尚消费与自然生态协调等问题。连晨炜强调,伦理维度是时尚问题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不同于传统时尚研究的新范式。

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六位年轻学者分别围绕转译、时尚与文化作了报告。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王莹介绍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天马”形象的分析,论述了自汉代以来,天马意象如何成为中国的视觉经验和审美风尚符号。王莹博士介绍了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如何被刻画,丝路文化的多元系统如何得到呈现,时尚的转移如何进行。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晶晶则探讨了都市美学,以布鲁塞尔Recyclart艺术中心为例,都市社区的居民如何追寻都市本真性(urban Authenticity),而其追寻过程又与布鲁塞尔都市化发展历程紧密相关。Recyclart艺术中心原坐落于布鲁塞尔南站和中央火车站之间,借用被废弃的火车站作为活动空间,开展一系列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也反映了居民们所期待的都市本真性。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Ezgi Toprak介绍了她的博士项目,以在安特卫普学习时装设计的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她们的视角来理解什么是时尚。而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Johanna E. von Pezold继续“什么是时尚”这个话题,介绍了她在非洲莫桑比克的田野调查,比较了在莫桑比克的中国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互动,互相借鉴对方的服饰文化,但又坚持保留自身的文化认同。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姚富瑞比较了哲学家康德与布迪厄对品味的解读,以及当下消费社会中由品味所表达的区隔物质化和身份认同现象。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漆飞介绍了兰州牛肉面的由来,以及它所体现的生活美学。在讨论环节,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博士生石甜提出,下午的分组讨论都围绕都市环境和个体能动性来展开,个体如何在都市空间中发挥能动性,而都市又提供了怎样的背景和语境来支持个体活动。彭静莲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二天的讨论中,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雀宁介绍了傈僳族的服饰文化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从头饰、服装、配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石甜介绍了她在欧洲的田野调查,以安置在法国、德国和荷兰的老挝苗族难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球流动语境下苗族各支系的服饰互相借鉴,从而实现族群认同的表达。日本法政大学的Miki Sugiura教授介绍了东京原宿的二手服装店,分析了消费者群体的品味如何被服装店、时尚杂志所形塑。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彭静莲教授介绍了她和博士生Eve Demoen合作的项目,讨论“比利时时尚”如何被构建,又如何表达。圆桌讨论依然聚焦在如何理解“时尚”这一主题,以及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解读。

作为本次项目调研的重要部分,项目组成员及其他参会学者赴比利时重要文化空间进行系列田野调查。参会学者前往布鲁塞尔Les Brigittines体验了废弃教堂改建的艺术中心,参加了名为“都市仪式”(urban rituals)的民俗音乐会。并于次日参观了哈瑟尔市的时尚博物馆。与会学者深度了解比利时以及西欧的时尚产业的变迁和趋势。

课题组此次赴比利时调研从不同维度、层面和环节对“丝路审美文化”的会通和聚焦有了新的认识,并受到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启示,项目组在会议和实地调研期间,查阅并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采集了部分图像和影像资料,会议在热烈交流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