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学作品

笔点山河蕴妙禅 ——董兆俭先生中国画赏析

时间:2018-02-27 15:10:24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穆明祥点击:

笔点山河蕴妙禅 ——董兆俭先生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的美,绝不能简单的以画中色彩的艳丽,或风物的俊逸,抑或是山水的磅礴气势等来定优劣、分高下。而决定其美的关键因素,取决于画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深度理解与理性阐释,并通过心灵深处的育化所反映于画面之上的真情流露和人性表现。应该说,中国画是藉以纸品和笔墨色彩反映现实生活气息和弹奏时代脉搏强音的艺术载体,而不是照搬自然,粉饰风物的工具。笔者通过观赏董兆俭先生的中国画作,深悟其旨。

董兆俭,1932年生,原籍天津,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历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等职。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诗书画联谊会顾问等,国家一级美术师。数十年来,董先生一直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可以说为甘肃,乃至国家的戏剧发展以及舞台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年逾八旬,染指七秩余载的董兆俭先生,一生都是耕耘于丹青画苑、多彩世界里的。画画是其一生未辍的功课,毕生追求的事业。为其艺术的日臻完美,可以说是殚思竭虑、废寝忘食、毕生勤奋、老而弥坚。其青年时代亲聆当时名家熊佛西、颜文梁、贺天健、谢雅柳、胡若思等艺术大师们的言传身教、悉心把腕,获惠较多,受益匪浅,从而为其后来的绘画艺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幸得画坛大师叶浅予先生的教诲指导,丰其绘画艺术之羽,为其的艺术生涯插上了能够搏击画苑领空的有力翅膀。当然,名人大师的教诲固然不可或缺,但自身的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更为重要。因而,董先生牢记恩师贺天健之教诲,始终坚持“绘画三勤”——眼勤(勤观察)、脑勤(勤思考)、手勤(勤实践)。董先生在后来的绘画生涯中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艺术成就,与其数十年来为其艺术之路所付出的心血和花费的汗水是分不开的。数十年来,他身负画夹,深入大自然,遍历祖国的江南塞北,名山大川,深入生活,速写风物,体察世风,感悟人情,乐山水于心底,化人情于笔端。利用画笔,抒发画家之喜乐;通过笔墨,反映世情之冷暖;借助画面,表现自然之风貌;使用色彩,抒发画家之情感。画家未曾将绘画与自然割裂开来,也未曾将画境与人情疏远,而是通过画面,尽力反映自然风貌;利用画笔,充分反映现实生活,以使绘画——自然——社会——人情达到有机结合,力避照搬自然,脱离生活实际的做法,尽力克服为绘画而绘画的弊端。观董先生的山水画,除了见山见水见自然外,更能见心见智见人情。而且,董先生的绘画作品中,现代社会生活气息很浓,使人读起来更能入目入脑入心灵。真可谓笔挥山水,状写风物,阐释人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较高境界。

董先生笔下的山水画,传承的痕迹很明显,而创新的风格更突出。作为一位中国画家,离开传承的路子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同样,不注重创新也是难以取得较好成就的。通过读董先生的画,首先看到的是其扎实的传承功力,化古意韵,其次才是创新理念,时代精神。因为董先生深谙鉴古对于铸今的重要,传承对于创新的引领。董先生把鉴古铸今、传承创新作为自己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法则而贯穿于艺术生涯之始终。董先生不仅对中国画的布局、设色、意境和笔墨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做到应用娴熟;而且对西方画的明暗、色象、冷暖、透视技法应用游刃有余。正是由于董先生对中西方的绘画技艺能够做到有机融合、恰当把握,以及不懈实践,使得其笔下的绘画作品不仅色泽明丽,过渡自然,而且极具活力,立体感也很强。这便为其表现山水意境,抒发个人情怀起到了很好的裨益作用。

董先生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木刻、素描、人物画、舞台背景画等皆能,尤擅山水画。董先生的画作取材广泛,题材多样,视野开阔,意境深邃,画理明晰,画技娴熟。这里选取董先生山水画中的数幅得意之作试作评析,以飨读者。如其《雪域高原》:远景采用大写意的手法,灰白相间的笔墨,以整幅画面四分之三的画幅,勾勒出祁连雪山的向阳背阴轮廓,绵延磅礴气势;近景以四分之一的画幅,选用赤、墨诸色,描绘人物活动的热烈场面。奔驰的牦牛,牛背上跃动的骑手,以及骑手飘动的衣着,将或参与比赛,或追逐戏戏的场景渲染得气势澎湃,景象雄浑,气象万千。尤其是作为背景的雪山,由于色彩选用得当,晕染得体,线条灵动,挥洒娴熟,似为雪山注入了灵气,使其产生出了极为充沛的活力。再加上近景所画人物、牦牛生气勃勃,奔驰有力,使得背景雪山似在随着牦牛的奔驰而相应流动,整幅画面像是活了起来。尽管主景的画面较小,背景的画幅较大,但绝无“客大欺主”的嫌疑,有的只是相得益彰的浑然妙趣。尤其是画面视觉的平衡度把握得十分到位,使读者读画时不会产生失重感,这便是画家的高明之处。再如《花儿漫上白云间》:色选灰、白、柿红诸色,布局以“入”字形留白的构图,将画面大小三分。远景苍山耸峙,润石欲滴,岚烟氤氲;近景凸现一块绿地,两头毛驴并肩行进,一驴驮着物品,一年轻女子骑在另一头毛驴上,一年轻男子手拿鞭子健步紧跟其后,是陪着媳妇回娘家,还是赶集归来回自家?至此,画中情趣骤然而出,并给读者留下了诸多驰骋想象的空间。欲滴的苍山,飘动的白云,欢欣的男女,将我省临夏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地方习俗,尤其是青年男女相约相会,表情示爱的少数民族风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心悦而意怡,情动而爱生。特别是两头毛驴画得神态逼真,活灵活现,令人读后顿生爱怜。整幅画面疏而不散,割而不裂,主次分明,秩序井然。远近协和,开合有致,设色淡雅,枯润适度,深浅匀停,恰适人怀。又如《江南春》:灰、白、绿,可以说是江南水乡最为基本的三原色。画家摄取江南小镇之一隅:民居掩映于绿树之间,白墙、灰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将江南特色纳于笔底,泻于画面,顿时,江南风韵,春的气息跃然纸上,给人一种幽静、恬淡、怡然的生活情趣,安居乐业的动人画面。尤其是画家以滋润之笔,点染出水气弥漫的意境,充分刻画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景象。虽说画面看似画得很满,但细观密中蕴朗,气韵相通。因为画家抓住了江南水乡人居密集的特点,反映出了当地的现实人居情况,写实成分较多。由于篇幅所限,精品难以尽述,不得不到此搁笔。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