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频道 > 文学诗词 > 文坛快讯

传统过年民俗祭神与烧新灵——文/王启珍

时间:2020-01-21 00:34:16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传统过年民俗祭神与烧新灵——文/王启珍

(一) 古寺钟响,祈福迎祥。“闻得钟声平添欢乐,点得福灯万事吉祥”。清脆宏亮的钟声,召唤着我们立即提着大红灯笼,端着香蜡纸裱盘,在父亲和三爸的率领下,匆匆向石佛寺走去。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雄伟宏厚的罗汉山,因外形酷似佛家罗汉而得名。石佛寺就坐落在罗汉山麓。夜幕笼罩下,寺内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三三两两进庙上香的人影,手提灯笼犹如萤火虫忽隐忽现。庙门前一棵始植于清初时的大槐树,虽时逢隆冬,树叶落光,但树冠茂密,枝条纵横,象一把巨形大伞,笼罩在上空,使人一走到庙门前,就油然而生庄严、肃穆,神秘之感。

寺南钟鼓楼背面,一条通往下川里的大路沿钟鼓楼后墙而过。路南崖上,不知何年从半崖长出一榆树,经风吹雨淋、阳光哺育,天长日久,树干竟长的短而粗壮,皮糙纹裂,犹如一饱经风霜、神采奕奕的老寿星。由于枝繁叶茂,将大路上空覆盖,遮天蔽日,借钟鼓楼高大的背墙,形成一个深而阔的大树洞,阴森恐怖。悬崖周围,树根裸露,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形似龙爪,深深地扎进崖内,人们誉为“龙爪榆”。

院内古柏青碧虬扎,参天耸立,令人生畏。北面佛堂大殿走廊深红色的两根楹柱上,分别贴着“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经典有旨广济世人”的楹联,分外耀眼。殿内屹立着一尊慈眉善眼、智慧无穷的石佛爷塑像。据说这石雕佛像不是本地巧匠所为,石佛镇也不叫石佛镇,而叫陈家集。

在石佛镇老家,接辈传辈流传着有关“石佛爷”的故事。有一年盛夏,葫芦河上游连发三天暴雨,河水猛涨,冲毁沿途良田上万亩。据街上老人们讲,天黑后只见河面上出现一团亮光,忽暗忽明,似灯非灯。并隐隐约约听到“救命啊!救命啊”的喊声。几天后洪水慢慢退却,人们在河滩淤泥中,发现一尊石雕佛像。人们万分惊讶,议论纷纷,猜测它来自上游何方,并都说佛像既然被洪水冲到此地再不走了,说明与集上百姓有缘,想必在此地安家落户,佛光普照,保护百姓。于是,由地方贤达出面,筹集资金、组织乡人,历时数月,在佛像停滩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阔、气象庄严、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别具一格的精美寺庙,为石雕佛像塑了金身,并以石雕佛像之名命为石佛寺。因地处集之东南,故又称下爷寺。

随着寺庙的落成,四乡八洼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一时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佛光普照,香火空前。商贾也随之而来,商铺林立。集市热闹,商业繁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庄变集,集变镇,原来的陈家集更名为石佛集,清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设镇,成为当时直隶秦州十大古镇之一。

民国四年(公元915年),清光绪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科进士、曾任法部主事、四品中宪大夫,我镇下街里人杨润生老先生为石佛寺敬题了“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一楹联,为石佛寺增光添彩,传为佳话。


2.jpg

一佛一寺一镇,既成就了一方天人合一的美好因缘,又养育了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加之从镇西北可直通秦安,折宁夏、转兰州;自东北到清水,翻关山、下关中;向南淌陇水、过渭河、翻越迎风梁,直达秦州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石佛镇成为四通八达的水陆码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经岁月的洗礼,终成人才辈出、商贸活跃的风水宝地。

大殿对面钟鼓楼高高耸立。每月初一、十五,钟声、鼓声交汇齐鸣,向人们传递着吉祥、平安、幸福的音信。当我们在佛堂前跪拜时,我偷瞄了一眼,只见大殿内雕粱画柱,金碧辉煌。蜡烛排排,灯火通明。清烟缕缕,香雾缭绕。罄声阵阵,彩旗猎猎,拜天敬神的庄重让人心无杂念。当父亲点燃香蜡,焚烧纸裱时,住持缓慢地敲响了罄,并朗声将拜祭者的心愿吿于神知。那清脆的罄声伴着主持独特地祈祷从殿堂内悠扬地传遍整个寺院,将佛的福祉洒向人间,护佑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吉祥平安。

出了庙门,我们便沿河沟向北,先后到山神庙、娘娘庙、城隍庙、财神庙、三阁(三官)爷殿、最后到文昌阁,众庙诸神才算祭拜结束。所到之处,那清脆悠扬的罄声,不时萦绕在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除子时在寺庙敬神外,在麦积区中路一带还流行着另一种习俗:除夕深夜交子钟声敲响后,村民便在自家小院中间燃起一盆大火,名曰“旺火”,燃放一串鞭炮,当家人手持一把鐝头,在院外东南西北各挖一鐝头,每挖一鐝头便大喊一声:“动了吗?”院内的人即答应“动了!”当家人回到院子后要把鐝头在大火中烧一下,方回屋里。其寓意:大火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鐝头挖土,一是酬祭太岁,驱除年鬼;二是从此可以四处动土而不必讲究忌讳了。

而东路一带,有的乡村则流行“抢早”(枣)(有些村庄称“抢块”)的习俗。除夕夜幕降临,孩子们身穿新衣服,五人一帮,十人一伙,说说笑笑,逐门逐户进院抢早(枣),每到一家,就高声喊着吉利话:“抢早(枣)哩,抢早(枣)哩,招财进宝哩!颗(果)儿香,颗(果)儿甜,果儿多的堆成山。牛羊成群猪满圈,日子好的说不完。”主家听见孩子们的欢笑声,即从房子出来,将早以备好的核桃、大枣、柿饼、花生及水果糖撒向院子。孩子们高兴地在院子里乱抢乱抓,有时为争一颗糖,你推我挤,拥成一堆,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据说抢的东西越多,一年越吉利,施舍的越多,来年越富有。孩子们闹腾够了,心满意足地奔向下一家,另一帮孩童欢笑着又进院了,于是,主人高兴地又将核桃大枣等糖果撒向院子,孩子们又是一阵乱抢,院子里依然是欢声笑语。整个村庄鞭炮声此起彼伏,欢笑声不绝于耳,除夕夜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二)按照乡俗,寺庙烧香祭神结束后到天亮前,为烧新灵(对本年度去世的人的一种悼念方式)阶段。在西南路,烧新灵都在初一白天进行,去的时候,拿一包专为亡灵包的封包。而有些地方,除夕祭祖后就开始烧新灵。尽管各地时间不一,但对当年村里去世的人,按照关系疏密,上门吊唁慰问,彰显民风淳朴的习俗惊人一致。

在我们石佛镇,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是,在寺庙敬香结束后,凡大门上挂白灯笼、贴白对联的人家,不管认识与否,人们都会进去烧几张纸表示慰问。这种淳朴的民风,充分体现了“敬天爱人,睦亲友邻”的传统美德。

年末岁尾,有些爱凑热闹者,则早早相约,烧新灵时结伴而行,也有单独去的。结伴而行者,由一年长者或平日有威信的人领头,进院后,孝子身着素衣热情相迎,并在门口给每人发一支简装香烟,家道好一点的发一支一毛多钱一包的“哈德门”或“黄金叶”,家道差一点的就发一支几分钱一包的“燎原”或“双羊”烟。五、六人一伙的,领头者进屋烧香焚纸,其余人紧跟其后下跪,待纸钱烧化,大家磕头作揖。如人数在十人左右,一般堂屋地下跪不下,年龄小一点的,就跪在廊沿或院子里。待大家磕头平身时,陪跪的孝子连忙高声喊道:“孝子给大家磕头了!”这叫回礼。此时,孝子不管在外是经商还是从政,是老板还是当官,亦或在地方上理事,不管地位多么显赫,都应放下身价,以孝子身份,礼待庄里人,还须热情谦恭,一碗水端平,稍有怠慢,就会遭庄里人讥讽。礼毕,主家在给每人发烟的同时,端上提前准备好的凉菜酒碟,给大家端茶敬酒。在主人的热情相劝下,有酒瘾者,喝几盅烧酒,夹几口凉菜,不喝烧酒的,喝几盅黄酒。并相互嘘寒问暖,寥寥数语,令主家心里暖暖的。随后在主人的热情相送下,大伙移步,奔向下一家。

若亲戚家或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家,当年有老人去世,不管路途多远,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雪,必须在大年初一或初二中午前(新灵纸须初二午后送),拿上礼品,亲自上门悼念亡灵。上门烧新灵,既表示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又是对主家的亲切慰问和尊重。主家则对前来烧新灵的亲朋好友,置办酒席,盛情款待,表示感谢。

另外,在中滩牛、毛、高、缑、熊,张、白、蒲、樊、陈等十余村庄,还流行着对前来烧过新灵人家“回礼”的习俗。正月初一晚饭后,孝子数人手端香马盘,前往来烧过新灵的人家大门外,跪下并高声喊道:“孝子给你家先人磕头了!”主人听见喊声,连忙在院子里高声回应:“知道了,让你们费心了,回去把你们的年过好。”孝子因身有“服孝”不能进院,故在大门外磕三个头,烧一炷香,作为感谢。然后,起身去到另一家。

家乡的这一习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很深的人生哲理。它既是联络、沟通情感的一个平台,又是扩大交往、增厚友情的重要渠道。接辈传辈,人们都很看重这一活动,既是春节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乡情、友情、亲情文化的具体体现。

我们跟着父亲走东串西,中途又碰上了两家邻居,一行人从上街转到下街,烧了近10家新灵。大约凌晨5点左右,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上炕倒头就睡。

2019年12月下旬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